一只拍摄于缅因州阿卡迪亚国家公园的东部袜带蛇(eastern garter snake)透过吐信捕捉周遭的化学物质来感受环境。 PHOTOGRAPH BY GEORGE SANKER, NATURE PICTURE LIBRARY
普通袜带蛇是遍布整个北美洲的的原生无毒爬行类。 PHOTOGRAPH BY TIM FITZHARRIS, MINDEN PICTURES
据美国国家地理(撰文:MARY BATES编译:曾柏谚):蛇能认得自己吗?新研究在争议中说:能!科学家说,透过蛇类「化学感官」的实验可以一改人们对爬行类缓慢、愚笨、迟钝以及行动全凭本能的印象。
研究蛇类行为的科学家们常遇到一个挑战:该怎么进入爬行类的内心?
灵长类可以用手打手势、大象可以用象鼻示意,渡鸦在实验中可以用喙去啄来示意特定反应,但蛇类呢?
有鉴于此,研究人员为蛇类量身打造了一套测试,好让它们能发挥自己的优势:化学感官。
蛇类仰赖化学讯号来辨别猎物、逃脱掠食者、寻找配偶,以及确定栖地方系。除了嗅觉之外,蛇类也透过「吐信」将化学讯号(例如潜在伴侣释出的性费洛蒙)带至口腔上颚中的特化器官(犁鼻器,vomeronasal organ),这个动作相当于其他动物的「嗅闻」。
近期研究发现,广泛分布于北美的普通袜带蛇( common garter snake)有能力分辨自己的气味,以及吃相同饮食长大的同窝手足气味。负责此次研究的诺克斯维尔田纳西大学动物行为学家暨比较心理学家戈登.布格哈特( Gordon Burghardt)表示,这正是蛇类有自我认知( self-recognition)的证明──蛇类版本的「镜子测试」(Mirror Test)。
科学家认为「能认得镜中倒影」是一项高等能力,过去只在黑猩猩、红毛猩猩,以及海豚等少数几种动物身上得到证实。
布格哈特说:「如果你用正确的研究方法、问正确的问题,并尊重它们的生物特性与对待世界的方式,蛇类就会展现出不亚于其他动物的认知与感知机制。」
自知之明
在这篇最近刊登在《行为》( Behaviour)期刊上的论文中,布格哈特与同事研究了他们在田纳西实验室中同窝出生的24条袜带蛇。
这些小蛇从一出生就被单独饲养,并喂以全鱼或是全蚯蚓的饮食,进而可以透过化学方法来区分它们的粪便。
当这窝蛇四个月大时,研究团队将它们各别置于不同的刺激情境下:自己原本饲养箱的衬垫、同性别且同饮食手足饲养箱的衬垫、同性别但不同饮食手足饲养箱的衬垫,以及一个干净的衬垫。
在每次实验中,研究团队测量了每一条袜带蛇吐信的速率,以及它们在饲养箱中整体的活动状况。
团队发现,袜带蛇在接触到同样饮食手足的饲养箱衬垫时,吐信的次数会比接触到自己的饲养箱衬垫时来的少。
布格哈特说,这种行为显示了即便是血缘相近、饮食相同的同伴,袜带蛇也能够认出自己与其他蛇的化学讯号有所不同。
不同的见解
大约在50年前,美国心理学家戈登.加鲁普(Gordon Gallup)和同事开发出「镜像自我认知试验」(也称「镜子测试」),至今仍是许多实验研究的标准做法。
研究人员会在受测动物身上某处做上标记,而且这个标记只能透过镜子中的倒影才能发现。如果动物在看了镜子后,会触摸、检查自己身上的标记,这只动物就通过了镜子测试。除了开始蹒跚学步的人类幼儿可以通过镜子测试外,像是黑猩猩、红毛猩猩、矮黑猩猩等人猿类也能从镜中认出自己;少数非灵长类动物如大象、海豚,也许也能够通过。
但加鲁普和同事怀疑那些在人类和人猿之外物种身上镜子测试的证据,也批评非视觉类型的自我认知研究,诸如那些声称与镜子测试效力相当的气味或其他化学方法研究。
正因如此,经常与加鲁普合作的京都大学心理学家詹姆斯.安德森( James Anderson)说,即便在布格哈特的研究中,蛇类表现出了化学上的自我认知,这与人类或人猿认出自己的镜像仍不能混为一谈。
安德森在电子邮件中写道:「许多研究人员忽视了人猿〔以及我们人类自己〕使用镜子,只是为了检视或是重新打理、从不同角度观察自己外表的『自发性』。而目前没有令人可信的证据能证实任何所谓的『化学镜子测试』也是这么一回事。」
布格哈特说:「我并没有宣称这些蛇类有自我意识,但它们似乎察觉到自己是一个不同于其他个体的存在。」
科学家们对于「动物在镜子中认出自己」到底之于「认知」的意义是什么也争论不休。加鲁普和安德森声称,通过镜子测试就等同于该动物拥有自我意识( self-awareness)、自我察觉( self-consciousness),甚至可能可以辨识出其他个体的独特性。
部分研究人员认为,自我意识可能存在一个「光谱」上,在不同物种身上会表现出不一样的程度。布格哈特说,自我认知可能只是在这个光谱上较基本的能力之一,在许多动物身上都很常见。
亚特兰大乔治亚州立大学的生态学家戈登.舒特( Gordon Schuett)说:「无论〔在这篇蛇类研究中〕这些作者有多仔细,最大的障碍还是在于要说服某些科学家,这项发现意味着该物种面对刺激,除了基本反应外还代表着些什么。」
但舒特补充说,能突破这些界线也是好事,这项新研究也许能挑战一些关于蛇类认知能力的刻板印象。
绝非愚笨的机器
愈来愈多的研究指出,蛇类能够学习、可以即时适应,甚至还会结交朋友。
举例来说,科学家记录过北太平洋响尾蛇( northern Pacific rattlesnake)在狩猎前会将树枝移开,看起来像是在改变栖地环境好便于伏击猎物;袜带蛇被证实具有「个性」,并喜欢与特定个体往来。而近期对响尾蛇的研究指出,雄性西部菱背响尾蛇( western diamondback rattlesnake)会每年寻觅并停留在同一个巢穴里,而年幼与怀孕的森林响尾蛇( timber rattlesnake)偏好与近亲「抱在一起」。
布格哈特表示,蛇类有很多与哺乳类一样的基本工具用来探索这个世界,但蛇类的解剖构造与生活方式则让这些能力隐而未显。
布格哈特说:「我的职业生涯一直致力于改变人们对于爬行类的看法,让大家不再以为它们是缓慢、愚笨、迟钝、行动全凭本能的机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