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藏高原柴达木盆地古鱼类研究取得新进展:古裂腹鱼属一新种“曙光古裂腹鱼”
A,曙光古裂腹鱼头骨标本;B,保存有鳞片的副型标本;C、D,现代原始裂腹鱼与化石体鳞;E,图B中鳞片区域的放大;F、G,现代原始裂腹鱼与化石臀鳞
据兰州大学地质科学与矿产资源学院:近年来,兰州大学地质科学与矿产资源学院闫德飞教授团队致力于青藏高原北部柴达木盆地的鱼化石和植物化石研究,于2017年报道了目前时代已知最早的裂腹鱼类(schizothoracines)化石并建立裂腹鱼亚科一新属:古裂腹鱼属(Paleoschizothorax)。该论文第一作者、地矿学院研究生杨涛凭借此项研究于2019年获得国际古脊椎动物学会(Society of Vertebrate Paleontology,SVP)颁发的“Taylor&Francis Award”优秀学生论文奖,成为获此荣誉的首位中国学生。
团队于近期对采自柴达木盆地渐新统中一批新的裂腹鱼类化石(距今约3000万年)进行了研究,通过与相关现生及化石类群的骨骼形态对比,将其鉴定为古裂腹鱼属的一个新种:曙光古裂腹鱼(Paleoschizothorax diluculumsp. nov.)。该研究成果已在国际古生物学期刊《Journal of Systematic Palaeontology》发表,第一作者为地矿学院2018级博士研究生杨涛,通讯作者为闫德飞教授。本研究根据化石记录与分子生物学证据认为,现代原始等级裂腹鱼类可能在渐新世时期起源于青藏高原北部。作者为这一新物种命名为“曙光”即是冀望它们能够为古裂腹鱼属乃至原始裂腹鱼类的早期演化历史提供新线索,并对了解青藏高原地质历史上的生物多样性提供新信息。
基于70个外部形态和骨骼特征的系统发育分析显示,曙光古裂腹鱼是原始裂腹鱼类中一个位于基干位置的类群,其骨骼特征介于裂腹鱼属与鲃亚科一些属之间。化石保存有完好的细小鳞片与扩大的臀鳞,类似于今天的原始裂腹鱼类,如裂腹鱼属(Shizothorax),对现生鲤科鱼类鳞片退化程度与栖息地气候条件的相关性分析则表明鳞片的大小与温度高低呈明显的负相关性,当前鱼化石伴生的植物化石显示这些鱼类当时生活在一个温暖湿润的环境中,推测其出现可能与始新世-渐新世之交(Eocene-OligoceneTransition)的全球降温事件有关。
本研究受第二次青藏高原综合考察(2019QZKK0704)、国家自然科学基金(41272026、42172005)和中央高校研究生创新项目(lzujbky-2020-it20)资助。
论文链接:https://doi.org/10.1080/14772019.2021.2015470
新闻背景:
裂腹鱼类是鲤鱼中一个特殊的类群,现代仅分布于青藏高原及其周边山区,其形态独特,全身覆盖细小的鳞片或裸露无鳞,在臀鳍的两侧各有一列特化的大型臀鳞,在这两列臀鳞之间的腹中线上形成一条裂缝,故得名“裂腹”。裂腹鱼不仅是今天高原地区重要的经济鱼类,比如云南的大理裂腹鱼(弓鱼)、青海的青海湖裸鲤(湟鱼)及其新疆塔里木的扁吻鱼(大头鱼);其形成与演化也与过去青藏高原的古环境变化有着密切的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