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学学报》:西伯利亚李斯特文卡遗址的大缺齿鼹化石

日期:01-20
李斯特西伯利亚人类学化石学报

李斯特文卡遗址出土的缺齿鼹标本。(受访者供图)

李斯特文卡遗址出土的缺齿鼹标本。(受访者供图)

李斯特文卡遗址文化遗物。(受访者供图)

李斯特文卡遗址文化遗物。(受访者供图)

据重庆日报:1月19日,记者获悉,重庆师范大学历史与社会学院教授武仙竹率领的小哺乳动物考古研究团队,与俄罗斯学者合作,在西伯利亚李斯特文卡遗址中发现大缺齿鼹化石。这是考古学者首次在西伯利亚地区发现这种动物化石,反映了旧石器时代古人类已经在西伯利亚地区开始定居生活,并将大缺齿鼹等小哺乳动物作为重要的食物资源。这项研究成果近日以《西伯利亚李斯特文卡遗址的大缺齿鼹化石》为题发表在《人类学学报》上。

据了解,武仙竹从2013年起开始深度参与西伯利亚地区的小哺乳动物考古工作。《西伯利亚李斯特文卡遗址的大缺齿鼹化石》这篇成果是他与团队成员陈育芝,以及俄罗斯科学院院士、俄罗斯功勋科学家尼古拉·伊万诺维奇·德罗兹多夫(以下简称尼古拉院士)合作数年得到的成果。

武仙竹介绍,李斯特文卡遗址是旧石器时代晚期遗址,曾出土一批动物化石,收藏在俄罗斯科学院西伯利亚分院中西伯利亚考古学与古地理研究中心(尼古拉院士为中心主任)。2016年以来,他和团队成员数次来到遗址现场和研究中心,并通过电子邮件等形式与俄方考古学者联合开展小哺乳动物考古研究,他们通过筛选法、水洗法,在大量化石中发现大缺齿鼹化石。这种化石从未在西伯利亚地区发现过,这让考古学者感到欣喜。

武仙竹介绍,大缺齿鼹分布于中国东北地区至西伯利亚地区,这种哺乳动物比常见的老鼠稍大,冬季不休眠,在土质疏松、潮湿、肥沃的地方挖洞穴居,以昆虫、蠕虫、蚯蚓、蜘蛛等小动物为食,每天所吃食物重量超过自身体重。

“保暖和在冰雪环境下获取食物资源,应该是早期人类定居西伯利亚寒冷环境必不可少的两大生活技能。”武仙竹说,西伯利亚地区古人类遗址分布广泛,表明旧石器时代晚期人类已经完全适应并长期生活在此处。李斯特文卡遗址作为旧石器时代晚期遗址,延续时间较长、文化遗存丰富。学界一直对该地点以及本地区其它时代相近遗址有所疑惑,即冬季人们依靠何种方式获取食物资源?

武仙竹表示,通过对李斯特文卡遗址大缺齿鼹化石的研究,我们认识到,大缺齿鼹掘土(雪)时会留下隆起条带,容易被古人类发现和捕捉,“该遗址发现的箭镞、嵌柄石刀等可能用于狩猎大型哺乳动物,骨刀、圆刃端刮器、象牙刺刀等类器物可能用于捕捉鼹类动物,大缺齿鼹应是当时人们主要的肉食资源。”

《自然天文学》:银河系发现至少70颗新的自由漂浮行星 Archaeometry:史前人类食物加工方式演变研究取得重要进展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