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武纪借壳“隐居”生活的鳃曳蠕虫

日期:11-10
寒武纪蠕虫隐居生活

鳃曳类蠕虫?Eximipriapulus sp.的生态复原图(张志谦画)。

鳃曳类蠕虫?Eximipriapulus sp.的生态复原图(张志谦画)。

鳃曳类蠕虫?Eximipriapulus sp.展现的寄居生活方式

鳃曳类蠕虫?Eximipriapulus sp.展现的寄居生活方式

据云南大学(古生物研究院):2021年11月8日,美国《细胞》出版集团子刊Current Biology在线发表了云南大学古生物研究院张喜光、杨杰研究团队题为:寒武纪借壳“隐居”生活的鳃曳蠕虫(A‘hermit’ shell-dwelling lifestyle in a Cambrian priapulan worm)一文。其中博士研究生杨小宇为第一作者,英国杜伦大学Martin R. Smith博士参与了合作研究。

寄居行为,即占据并生活于其他生物外壳的习性,可出现在不同动物类群中,包括广为人知的寄居蟹、原足目甲壳动物、福氏虫属环节动物和倭革囊星虫。其中大多偏向寄居腹足类贝壳,有的也会住在多毛类或有孔虫建造的管子或掘足类贝壳中。

“寒武纪大爆发”标志着主要动物类群的迅速多样化。随之增加的生态系统复杂性被认为加速了这种演化辐射。但即使是在特异埋藏的布尔吉斯页岩型生物群中,有关寒武纪类群生态模式的直接证据仍然极稀少。

采自昆明禄劝寒武系第4阶兴隆村剖面的地层序列上部,关山生物群大古油栉虫带的4枚鳃曳类蠕虫(?Eximipriapulus sp.),每一个体的后部均掩藏在一软舌螺体壳中,且虫体直径略小于软舌螺体管,表明该蠕虫曾挑选软舌螺空管并“隐居”其中,以躲避捕食者。这一发现首次证实鳃曳动物的寄居行为,为该行为模式迄今已知最早的化石记录,拓展了我们对寒武纪群落生态系的认知。

寄居行为在现代生态系中广泛存在,但最早的化石记录以往仅追溯到早侏罗世(大约近2亿年前),与“中生代海洋革命”的时间一致,而后者以高强度捕食为特征。寄居生活习性在寒武纪早期(大约5亿年前)的出现,连同近年报道的寒武纪早中期生物各种依存关系(如偏利共生、窃食寄生和内共生等),表明早期复杂的生态系统可能比过去认为的更具现代性,即“寒武纪大爆发”可能以急速复杂化、捕食强度递增的生态系统为一鲜明特征。

本研究得到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批准号:41730318)的资助。

论文信息:Yang, X.-Y., Smith, M.R., Yang, J., Li, W., Guo, Q.-H., Li, C-L., Wang, Y., Zhang, X.-G. 2021. A‘hermit’ shell-dwelling lifestyle in a Cambrian priapulan worm. Current Biology. doi: org/10.1016/j.cub.2021.10.003

相关报道:古生物学家发现5亿年前的一种蠕虫是寄居蟹的“祖师爷”

据cnBeta:杜伦大学和云南大学的研究团队,刚刚在一篇新文章中介绍了大约 5亿年前的一种 Priapulida蠕虫,特点是具有类似“寄居蟹”的生活方式。众所周知,寄居蟹喜欢用各种螺壳作为抵御捕食者的庇护所。但现在,我们得知在寄居蟹首次进化的数亿年前,Priapulida蠕虫就已经在这么生活了。

据悉,研究人员分析了一组关山化石沉积物收藏品。这个早已灭绝的化石群落,特点是在外壳材料附近保存了生物的软组织(比如蠕虫的躯体)。研究就合著者 Martin Smith博士解释称:“蠕虫总是紧贴这种类型的贝壳内,且往往处于相同的位置和方向”。基于此,研究人员推测该蠕虫是为了躲避寒武纪时期数量众多、且极具攻击性的捕食者,才最终进化出了在 hyolith壳中寄居的生活特性。

不过更让人感到惊奇的,莫过于在它之前,没有比海藻或水母更复杂的生物。但在地球年轻的地质时期,就已经有相当复杂且危险的生态系统场景了。此前,我们从未在观察记录中见到过此类蠕虫活体或化石,也未找到在恐龙尚在的中生代海洋生物进化之前的时期有任何直接的线索。

SCI Tech Daily指出,这项研究标志着“寒武纪物种大爆炸”之后的迅速独立进化,且突显了在进化过程中的高度灵活性。而这项发表于《当代生物学》(Current Biology)杂志上的新研究,也表明了在动物进化的早期阶段,捕食者在塑造生态和生物行为方面发挥了关键的作用。

原标题为《A‘hermit’ shell-dwelling lifestyle in a Cambrian priapulan worm》。

狗狗为何会歪着头看你?研究认为这种行为可能是集中注意力和回忆的标志 美国加州海岸9公尺长灰鲸遭5头虎鲸攻击 舌头被扯下来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