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寻地球秘密的贵州“化石猎人”
据贵阳日报融媒体(记者曾静):素有“沉积王国、古生物王国”之称的贵州,是一个巨大的“情报库”,那些沉睡于地下的古生物化石,蕴含着史前无尽的奥秘。在贵州大学,有一个古生物学与地层学专业,师生们寻找化石、解读化石,在蛛丝马迹中试图读懂几亿年前的地球。
核心提示
化石发掘现场
陈争鹏,贵州大学古生物学与地层学专业博士生,研究古生物化石已有近6年的时间。7月15日,在陈争鹏的带领下,记者随队来到距离贵阳市南约30千米处的青岩镇近郊雷打坡——著名的青岩生物群的产地。
沿着山坡下的小路蜿蜒而上,越过一簇簇荆棘树丛,陈争鹏一行终于到了雷打坡。“脚下埋藏着的正是2.4亿年前三叠纪时期的古生物化石。”陈争鹏边说边从布袋里拿出随身携带的地质锤开始挖了起来。不一会儿功夫,他已经收获了十多块“镶”有贝壳的化石。“这是腕足类化石,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见的某些贝壳。化石为两瓣壳体,而两瓣壳大小不相等,但每瓣壳两侧对称,外壳纹饰主要为同心纹和放射纹,是2亿多年前海洋底部栖息生活的生物代表性化石之一。”陈争鹏说,这些化石个体都很小,用地质锤敲开岩层,还会发现更多的腕足类化石。
记者将一颗2.4亿年前双壳合抱的灰褐色贝壳化石捧在手里仔细端详,不觉恍惚,仿佛穿越时空,与几亿年前的地球生物有了某种联系。
“这种感觉很神奇,这也是古生物专业的魅力。看到岩层中如此多的腕足类、双壳类、腹足类、珊瑚、菊石、海百合及微体化石,脑中不禁浮现出这些生物自由自在畅游在几亿年前寒武纪海洋之中的样子。”陈争鹏说道,2.5亿年前,二叠纪与三叠纪之交发生了地球生物史上最严重的一次生物大灭绝事件,大约有75%的陆生生物和95%的海洋生物灭绝。青岩生物群因特殊的生态环境,即位于斜坡与台地交接处的一个小型盆地,因而保存了大量精美的中三叠世(约2.4亿年前)化石,从这里可以推知2.4亿年前,这片大地还是一片蔚蓝的大海。
在陈争鹏看来,他们是古生物化石的“捕猎手”。有时在野外采集化石样本,一待就是个把月。为了使原始地质剖面不受破坏,他们不会在生物群所在地搭棚建屋,几乎是朝七晚六往返于山下住所与采集点之间。“研究生二年级的一个暑假,我们团队共11人进行贵州第二个‘金钉子’化石采集工作,在剑河交榜村待了足足一个月,午餐啃馒头吃榨菜,盛夏的天气烈日当空,酷暑难耐,我们支起伞、戴着帽子继续往下敲,有时敲着敲着看到一条蛇‘飘’过也是常事。”清理化石、查阅资料做全球比对……“虽然辛苦,但也真的热爱,也真的充满乐趣!”陈争鹏说。
从事古生物学研究63年的赵元龙教授,对这个领域有着深刻的理解,他认为古生物学研究对人类有着重要的价值和启示意义。
亿万年来的地质构造运动,地壳抬升隆起使得原先生活在海洋的古生物,以化石的形式出现于现今的山顶,见证了贵州沧海桑田的地质变迁。“研究古生物特别是生物的绝灭,给人类防止自身绝灭提供了借鉴,现在重视生态保护就是其中的一个关键问题。”赵元龙教授说。
同时,赵元龙教授认为,贵州古生物化石资源丰富,需要大量人力、物力、财力的投入,贵州古生物研究机构仅有贵州大学贵州省古生物研究中心一家,人才的培养还需加大力度,特别是具有领军作用的人才培养。
就拿贵州大学来说,古生物学与地层学专业并不在本科阶段招生,博士和硕士每年的招生名额分别是2人、9至10人。“我的生活大部分都是与古生物化石研究相伴,偶尔也会做篆刻、写书法。我认为学这个专业需要沉得下心、‘钻’进去。”陈争鹏说。
凯里生物群
贵州首个“金钉子”
贵州是古生物化石王国,青岩生物群的巨大科研价值亟待更多的挖掘,而早已在世界范围内闻名遐迩的当属凯里生物群(贵州剑河八郎),这里具有丰富的5.08亿年前的海洋生物化石。2018年6月21日,联合国教科文地质科学联合会(国际地科联)以全票通过的表决结果,批准把全球寒武系第三统和第五阶共同底界的标准层型剖面和点位(“金钉子”)建立在中国贵州剑河八郎。
这是我国所获得的第11个“金钉子”,贵州第1个“金钉子”,长达35年的研究终于尘埃落定。“这相当于获得了科技界的奥运金牌,真是为中国以及贵州争了光!”提起这一荣誉,陈争鹏激动地说。
“金钉子”是全球界线层型剖面和点位(GSSP)的俗称,类似于地球的标准年轮,是为定义和区别全球不同年代所形成的地层的全球唯一标准或样板。每个金钉子的获得,代表了国家在这个领域的地学研究成果达到了世界领先水平,其意义堪称科技界的奥运金牌。
据介绍,这样的“金钉子”全球一共只有102个,迄今为止,已正式确定的有74个。其中,中国达11个,而为国家获得这最新一个“金钉子”的人,正是贵州大学贵州省古生物研究中心的赵元龙教授,这是至关重要的一颗“金钉子”,正是这颗“金钉子”,让中国追赶上意大利,成为与世界上拥“金钉子”数量最多的国家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