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秀山发现的志留纪“袖珍边城鱼” 为现代有颌类起源和牙齿早期演化提供重要实证

日期:06-23
秀山志留纪边城实证重庆

重庆秀山罗德洛世动物群生态复原图(郑秋旸绘)

重庆秀山罗德洛世动物群生态复原图(郑秋旸绘)

袖珍边城鱼生活复原三维模型(解思远、张禾名制作)

袖珍边城鱼生活复原三维模型(解思远、张禾名制作)

早期有颌脊椎动物下颌骨与齿的演化。浅蓝色为内骨骼原始颌,浅褐色为膜质颌骨。(朱幼安、李强供图)

早期有颌脊椎动物下颌骨与齿的演化。浅蓝色为内骨骼原始颌,浅褐色为膜质颌骨。(朱幼安、李强供图)

“漫”话古鱼之袖珍边城鱼(作者:烨子)

“漫”话古鱼之袖珍边城鱼(作者:烨子)

据地球上99.8%的脊椎动物包括我们人类自己都具有颌骨(上颌与下巴),被统称为有颌类。有颌类的起源(根据分子钟证据在奥陶纪)和完整有颌类化石大量出现(早泥盆世)之间,跨越整个志留纪的数千万年时间段存在严重的化石记录缺失,长期以来仅能通过零散保存的鳞片与棘刺推测有颌类在志留纪的演化。中国是世界上目前唯一发现较多志留纪有颌类完整化石的国家,为全面认识有颌类的早期身体结构提供了关键实证资料,但之前的化石几乎全部来自一个化石点,即云南曲靖潇湘动物群。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朱敏团队长年坚持在全国范围志留纪地层中踏勘,并与各地地质调查部门开展深入合作,终于在重庆市秀山县取得重大突破。日前,他们在国际知名学术期刊《当代生物学》(Current Biology)上报道了来自重庆的一条全新的完整保存的志留纪有颌鱼类——袖珍边城鱼(Bianchengichthys micros),为颌与牙齿的早期演化提供了新实证。这是全球目前第二个发现较多完整志留纪有颌类的化石点。

4.23亿年前的志留纪晚期(罗德洛世),华南古陆漂泊在赤道附近的大洋之中,海水沿着曲折凹凸的海岸线侵入陆架,形成若干巨大的海湾或内海,这些浅海成为早期水中生命的“庇护所”。湘渝之交的重庆秀山地区那时位于华南古陆北缘一个比今日渤海还要大的内海中,河流在这里汇入内海,带来了大量养分,并孕育了丰富的生命,河口和滩涂的半咸水中生长大量的原始植物,其间生活着无颌的盔甲鱼类、海蝎和最早的有颌鱼类。它们的遗骸被河流带来不断的泥沙覆盖,并在漫长的地质时间内变成了化石。

2019年底,团队成员、重庆地研院博士后李强在秀山洪安边城附近沿“川河盖天路”踏勘志留纪含鱼地层,在罗德洛统小溪组中意外发现了一块完整对半开的有颌鱼类化石,而这一地层过去还从未报道过完整的有颌鱼类。他和团队成员朱幼安等一起迅速对这块化石展开了详细的研究。尽管保存非常完整,但对这块化石的研究并不容易,许多微小结构已经接近粉砂岩粒度保存精度的上限,特别是埋在围岩内部的骨片形态,经过多次高精度CT扫描,才通过沿骨片裂开的、只有几微米宽的细微缝隙重建出来。

研究团队发现,边城鱼的外骨骼骨甲模式和之前在曲靖潇湘动物群中发现的麒麟鱼接近,显示它与麒麟鱼、全颌鱼、志留鱼同属全颌盾皮鱼类。全颌盾皮鱼类是一类中国特有的早期有颌鱼类,与现代有颌脊椎动物,即硬骨鱼类和软骨鱼类共同祖先的起源密切相关,因而在近年来引起了学界的极大关注。研究发现,边城鱼保存了下颌和下颌齿,其具凸缘的下颌边缘颌骨与全颌鱼的边缘颌骨十分相似,但其内侧又有发达的口内叶,其上可见五个较大的圆锥状齿,这些齿的生长和排列型式与其他盾皮鱼类,特别是节甲鱼类的齿突相似。因此,边城鱼的颌骨可能比全颌鱼和麒麟鱼更为原始,代表了现代鱼类颌骨及牙齿与节甲鱼类这样的传统定义盾皮鱼类之间,新发现的一个过渡状态,为现代有颌类,包括我们人类颌骨和牙齿的起源和演化提供了重要化石实证。

边城鱼的胸鳍和腹鳍难得地完整保存了下来,这在早期鱼类化石中非常罕见。化石显示其偶鳍鳞片覆盖的肉质“柄”状部分非常发达,而鳍条部分则只有外侧狭窄的一圈,这与人们刻板印象中,常见鱼类的透明、折扇状鱼鳍十分不同,进一步证明多数原始鱼类的偶鳍都具有发达的肉质部分,而现代辐鳍鱼类,特别是鲫鱼、鲈鱼之类真骨鱼类的扇形透明鱼鳍(肉质部分极为退化,鳍几乎全由鳞质鳍条支撑)是非常特化的。

边城鱼化石只有2厘米长,活着时整条鱼可能也只有约4厘米长。虽然体型很小,但从颌骨和牙齿看,边城鱼可能是十分凶猛的袖珍掠食者,以生活环境内的其他小动物,如米氏海蝎、秀山盾鱼、牙形动物等为食。

论文同时指出,尽管完整的全颌盾皮鱼类目前只在中国有发现,但新发现提供的比较解剖学证据显示,上世纪末在越南志留纪地层中发现的零星盾皮鱼类骨片也应属于全颌盾皮鱼类,指示印支地块和华南地块在志留纪有非常密切的古地理联系。

该研究由重庆地研院、重庆地调院、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曲靖师范学院合作完成,研究团队全部由我国学者,主要是青年学者组成。重庆地研院博士后李强和中科院古脊椎所朱幼安副研究员为论文共同第一作者,中科院古脊椎所朱敏研究员和朱幼安副研究员为共同通讯作者。研究得到中科院战略先导项目A类、B类、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优秀青年基金等支持。

论文链接:

https://doi.org/10.1016/j.cub.2021.05.053

https://www.researchgate.net/publication/352519799_A_new_Silurian_fish_close_to_the_common_ancestor_of_modern_gnathostomes/stats

相关报道:最新发现这条4.2亿年前的鱼中国科学家实证颌与牙齿早期演化

据中新网:包括人类在内,地球上99.8%的脊椎动物都具有颌骨(上颌与下巴),被统称为有颌类,其起源与演化过程一直备受古生物学界关注。此前,跨越整个志留纪数千万年时间段存在严重的化石记录缺失,长期以来仅能通过零散保存的鳞片与棘刺推测有颌类在志留纪的演化,志留纪古鱼化石发现及研究也因此颇受瞩目。

为颌与牙齿早期演化提供新实证

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中科院古脊椎所)21日消息说,该所朱敏研究团队长年坚持在全国范围志留纪地层中踏勘,并与各地地质调查部门开展深入合作,终于取得重大突破:他们在重庆市秀山县发现一条全新的、完整保存的志留纪约4.23亿年前有颌鱼类“袖珍边城鱼”化石,从而为颌与牙齿的早期演化提供了新实证。

中国科学家这项古鱼化石重大发现及研究成果论文,北京时间近日由国际知名学术期刊《当代生物学》在线发表。该研究由重庆地质矿产研究院、重庆地质调查院、中科院古脊椎所、曲靖师范学院合作完成,研究团队全部由中国学者且主要是青年学者组成。重庆地质矿产研究院博士后李强和中科院古脊椎所朱幼安副研究员为论文共同第一作者,中科院古脊椎所朱敏研究员和朱幼安为共同通讯作者。

中国是世界上目前唯一发现较多志留纪有颌类完整化石的国家,为全面认识有颌类的早期身体结构提供关键实证资料,但之前的化石几乎全部来自云南曲靖潇湘动物群一个化石点。这次在重庆秀山发现“袖珍边城鱼”,也成为全球目前第二个发现较多完整志留纪有颌类的化石点。

意外发现4.23亿年前“袖珍边城鱼”

研究团队介绍,4.23亿年前的志留纪晚期,华南古陆漂泊在赤道附近的大洋之中,海水沿着曲折凹凸的海岸线侵入陆架,形成若干巨大的海湾或内海,这些浅海成为早期水中生命的“庇护所”。湘渝之交的重庆秀山地区那时位于华南古陆北缘一个比今日渤海还要大的内海中,河流在这里汇入内海,带来大量养分,并孕育丰富的生命,河口和滩涂的半咸水中生长大量的原始植物,其间生活着无颌的盔甲鱼类、海蝎和最早的有颌鱼类。它们的遗骸被河流带来不断的泥沙覆盖,并在漫长的地质时间内变成化石。

2019年底,李强在秀山洪安边城附近沿“川河盖天路”踏勘志留纪含鱼地层,意外发现一块完整对半开的有颌鱼类化石,而这一地层过去还从未报道过完整的有颌鱼类。他和朱幼安等迅速对这块化石展开详细研究。该化石尽管保存非常完整,但许多微小结构已接近粉砂岩粒度保存精度的上限,特别是埋在围岩内部的骨片形态,经过多次高精度CT扫描,才通过沿骨片裂开的、只有几微米宽的细微缝隙重建出来。

研究团队将该古鱼化石命名为“袖珍边城鱼”,发现其外骨骼骨甲模式和之前在曲靖潇湘动物群中发现的麒麟鱼接近,显示它与麒麟鱼、全颌鱼、志留鱼同属全颌盾皮鱼类。全颌盾皮鱼类是一类中国特有的早期有颌鱼类,与现代有颌脊椎动物,即硬骨鱼类和软骨鱼类共同祖先的起源密切相关,因而近年来引起学界的极大关注。

罕见鱼化石胸鳍和腹鳍完整保存

研究团队称,“袖珍边城鱼”保存了下颌和下颌齿,其具凸缘的下颌边缘颌骨与全颌鱼的边缘颌骨十分相似,但其内侧又有发达的口内叶,其上可见5个较大的圆锥状齿,这些齿的生长和排列型式与其他盾皮鱼类,特别是节甲鱼类的齿突相似。

因此,“袖珍边城鱼”的颌骨可能比全颌鱼和麒麟鱼更为原始,代表了现代鱼类颌骨及牙齿与节甲鱼类这样的传统定义盾皮鱼类之间,新发现的一个过渡状态,为现代有颌类,包括人类颌骨和牙齿的起源和演化提供了重要化石实证。

“袖珍边城鱼”的胸鳍和腹鳍难得完整保存下来,这在早期鱼类化石中非常罕见,进一步证明多数原始鱼类的偶鳍都具有发达的肉质部分,而现代辐鳍鱼类,特别是鲫鱼、鲈鱼之类真骨鱼类的扇形透明鱼鳍已非常特化。

研究团队认为,“袖珍边城鱼”化石长仅2厘米,活着时整条鱼可能也仅约4厘米长。虽然体型很小,但从颌骨和牙齿看,它可能是十分凶猛的袖珍掠食者,以生活环境内的米氏海蝎、秀山盾鱼等其他小动物为食。

他们还指出,尽管完整的全颌盾皮鱼类目前只在中国有发现,但新发现提供的比较解剖学证据显示,上世纪末在越南志留纪地层中发现的零星盾皮鱼类骨片也应属于全颌盾皮鱼类,这表明印支地块和华南地块在志留纪有非常密切的古地理联系。

相关报道:重庆发现4.23亿年前鱼化石将填补“从鱼到人”演化谱系上的若干关键缺环

据光明日报重庆6月21日电(记者李宏、张国圣):21日从重庆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获悉,重庆秀山发现志留纪(距今约4.23亿年前)保存完整的首条有颌鱼类——袖珍边城鱼化石,为包括人类在内的现代有颌类动物的颌骨和牙齿的起源和演化提供了重要实证。

据中科院古脊椎所研究员朱敏介绍,研究发现的边城鱼化石长仅2厘米,活着时整条鱼可能约4厘米长。虽然体型很小,但从颌骨和牙齿看,边城鱼可能是十分凶猛的袖珍掠食者,以生活环境内的其他小动物为食。研究表明,边城鱼与云南曲靖志留纪晚期的潇湘动物群中最具代表性的麒麟鱼、全颌鱼和志留鱼同属全颌盾皮鱼类。全颌盾皮鱼类是一类中国特有的早期有颌鱼类,与现代有颌脊椎动物,即硬骨鱼类和软骨鱼类共同祖先的起源密切相关,因而在近年来引起了学术界的高度关注。

现在地球上包括人类在内的99.8%的脊椎动物都具有颌,如果没有颌的出现,“从鱼到人”的脊椎动物演化之路将不复存在。有颌类在奥陶纪(距今4.85至4.44亿年前)即已出现,但保存完好的有颌类化石到泥盆纪(距今4.19至3.59亿年前)才在全球各地大量出现,这之间的志留纪(距今4.44至4.19亿年前)有颌类化石绝大部分均为零散的棘刺与鱼鳞。最早期有颌类化石资料的严重缺失,曾使对有颌类起源和早期演化的探索长期停滞不前。近十年来,朱敏团队在云南曲靖获得轰动世界的有颌类化石发现,将颌起源和有颌类早期演化的研究不断推进深入。

2019年9月,中科院古脊椎所朱敏团队成员、重庆地质矿产研究院博士后李强等研究人员在秀山县洪安镇踏勘志留纪含鱼地层时,于志留纪晚期的小溪组地层中意外发现了一块完整对半开的有颌鱼类化石。研究发现,边城鱼保存了下颌和下颌齿,其具凸缘的下颌边缘颌骨与全颌鱼的边缘颌骨十分相似,但其内侧又有发达的口内叶,其上可见五个较大的圆锥状齿,这些齿的生长和排列形式与其他盾皮鱼类,特别是节甲鱼类的齿突相似。此次“袖珍边城鱼”的发现,是重庆市发现的保存完整的最古老的脊椎动物化石,使重庆成为全球范围内继云南曲靖后第二处发现完整志留纪有颌鱼类的地区。朱敏介绍说,秀山志留纪早期有颌鱼类化石的发现是脊椎动物演化研究历史上一次新的突破,将填补“从鱼到人”演化谱系上的若干关键缺环。

重庆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副局长韩列松表示,秀山县境内含鱼地层跨越整个志留系,其中距今约4.3亿年前的志留纪早期地层(溶溪组)是中国目前地质时代最早的含有颌鱼类化石的地层,较云南曲靖志留纪晚期潇湘动物群的时代早至少1000万年。秀山志留纪鱼化石的首次发现,将重庆市古脊椎动物化石在原生地层中的分布历史向前推进了至少2亿年。

《光明日报》(2021年06月22日09版)

相关报道:重庆秀山发现志留纪边城鱼化石,为牙齿演化提供重要实证

据新京报快讯(记者张璐):记者今天(6月21日)从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获悉,重庆秀山发现志留纪(4.4亿年至4.1亿年前)袖珍边城鱼化石,为现代有颌类(包括人类)颌骨和牙齿的起源和演化提供了重要实证。

继云南后,重庆再现志留纪有颌类完整化石

地球上99.8%的脊椎动物包括人类都具有颌骨(上颌与下巴),被统称为有颌类。有颌类的起源出现在奥陶纪(距今4.8亿年至4.4亿年前),完整有颌类化石大量出现在早泥盆世(距今4亿年至3.6亿年前),二者之间的整个志留纪数千万年时间段存在严重的化石记录缺失,因此长期以来,人们仅能通过零散保存的鳞片、牙齿等化石推测有颌类在志留纪的演化。

目前,中国是世界上唯一发现较多志留纪有颌类完整化石的国家,为全面认识有颌类的早期身体结构提供了关键实证资料,但之前的化石几乎全部来自一个化石点——云南曲靖潇湘动物群。

中科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朱敏研究团队长年在全国范围志留纪地层中踏勘,并在重庆市秀山县发现全新的完整保存的志留纪有颌鱼类化石——袖珍边城鱼化石,为颌与牙齿的早期演化提供了新实证。这是全球目前第二个发现较多完整志留纪有颌类的化石点。日前,相关成果发表在国际知名学术期刊《当代生物学》(Current Biology)上。

高精度CT扫描,重建边城鱼骨骼信息

4.23亿年前的志留纪晚期(罗德洛世),华南古陆漂泊在赤道附近的大洋之中,海水沿着曲折凹凸的海岸线侵入陆架,形成若干巨大的海湾或内海,这些浅海成为早期水中生命的“庇护所”。

当时,湘渝之交的重庆秀山地区位于华南古陆北缘一个比今日渤海还要大的内海中,河流在这里汇入内海,带来了大量养分,并孕育了丰富的生命,河口和滩涂的半咸水中生长大量的原始植物,其间生活着无颌的盔甲鱼类、海蝎和最早的有颌鱼类。它们的遗骸被河流带来的泥沙覆盖,并在漫长的地质时间内变成了化石。

2019年底,团队成员在秀山洪安边城附近踏勘志留纪含鱼地层,在罗德洛世地层小溪组地层中意外发现了一块完整对半开的有颌鱼类化石,而这一地层过去还从未报道过完整的有颌鱼类。

由于在边城附近发现,科研人员将其命名为边城鱼。

科研人员迅速对这块化石展开了详细的研究。尽管这块化石保存非常完整,但研究起来并不容易,许多微小结构已经接近粉砂岩粒度保存精度的上限。

边城鱼的骨骼非常薄,且与周围岩石之间密度差几乎为零,给CT扫描工作带来了很大困难。最终研究人员发现,挖掘和切割化石时的冲击力会使得化石沿着骨骼微微裂开,他们就通过这些只有几微米宽的细微缝隙,重建出了埋在围岩内部的骨骼形态信息。

为人类颌骨和牙齿演化提供化石实证

据科研人员介绍,边城鱼化石只有2厘米长,活着时整条鱼可能也只有约4厘米长。虽然体型很小,但从颌骨和牙齿看,边城鱼可能是十分凶猛的袖珍掠食者,以生活环境内的其他小动物,如米氏海蝎、秀山盾鱼、牙形动物等为食。

研究团队发现,边城鱼保存了下颌和下颌齿,下颌边缘颌骨内侧又有发达的口内叶,其上可见五个较大的圆锥状齿。相较于云南曲靖潇湘动物群发现的麒麟鱼,边城鱼的颌骨可能更为原始,是新发现的一个过渡状态,为现代有颌类(包括人类)颌骨和牙齿的起源和演化提供了重要的化石实证。

相关报道:全球第二处!重庆发现4.23亿年前有颌鱼类化石

据上游新闻(记者王倩):6月21日,重庆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召开重庆秀山志留纪鱼化石调查研究取得重大突破新闻通气会。上游新闻记者从会上获悉,重庆市秀山县发现距今约4.23亿年前、保存完整的新属种有颌鱼类——袖珍边城鱼。

这也意味着,新属种有颌鱼类首次“浮出水面”。

6月19日,国际权威学术期刊《当代生物学》(《Current Biology》,SCI收录刊物,影响因子9.6)报道了来自重庆市秀山县距今约4.23亿年前、保存完整的新属种有颌鱼类——袖珍边城鱼。

该研究由重庆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中科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曲靖师范学院合作完成,代表重庆秀山志留纪鱼化石的调查研究工作取得了重大突破,是生命起源探索和发现领域的一个重大原创性科研成果。

本次重大发现,在秀山县发现距今约4.23亿年前、保存完整的第一条有颌鱼类—袖珍边城鱼,使重庆跻身全球范围内极少数(迄今仅2处)发现完整志留纪有颌鱼类的地区之列。

研究表明,这条全新的古鱼与现代有颌脊椎动物起源密切相关。边城鱼的颌骨代表了现代鱼类颌骨及牙齿与原始的盾皮鱼类之间新发现的一个过渡状态,为包括我们人类在内的现代有颌类动物的颌骨和牙齿的起源和演化提供了重要化石实证。

重庆此前具有明确地点与层位记录的古脊椎动物化石,是距今约2亿年前的早侏罗世爬行动物(恐龙、龟鳖类)和鱼化石等。秀山首次发现的分布范围广、时代跨度大、种类丰富、具有极高科研价值和开发利用潜力的志留纪鱼化石动物群,将重庆市古脊椎动物化石在原生地层中的分布历史向前推进了至少2亿年——袖珍边城鱼是重庆市目前发现保存完整的、最古老的脊椎动物化石。

重庆秀山县境内含鱼地层跨越整个志留系,其中距今约4.3亿年前的志留纪早期地层(溶溪组)是我国目前地质时代最早的含有颌鱼类化石的地层,较云南曲靖志留纪晚期潇湘动物群的时代早至少1000万年。秀山志留纪早期有颌鱼类化石的发现是脊椎动物演化研究历史上一次新的重大突破,为有颌类早期演化研究提供了独一无二的重要实证资料,将填补“从鱼到人”演化谱系上的若干关键缺环。

相关报道:揭秘!重庆最古老的脊椎动物袖珍边城鱼化石是这样“敲”出来的

据上游新闻(记者王倩):“这是我们的地质工作者们,在地层里一层一层的敲出来的。”6月21日,在重庆秀山志留纪鱼化石调查研究取得重大突破新闻通气会上,中国科学院古脊椎所研究院朱敏这样回忆袖珍边城鱼化石发掘过程。

重庆秀山志留纪鱼化石调查研究取得重大突破,2019年底,秀山洪安边城附近沿“川河盖天路”发现了距今约4.23亿年前、保存完整的新属种有颌鱼类——袖珍边城鱼。

重庆最古老的脊椎动物化石是如何“浮出水面”的?上游新闻为你揭秘。

一层一层地敲敲了3天才发现

中科院古脊椎所研究员朱敏介绍,“过去20年我们基本上在云南曲靖做古脊椎动物化石研究,停滞在4.2亿年前。而研究需要不断往前追溯,我们把目光聚焦到了位于重庆秀的山志留纪地层。”朱敏说。

重庆脊椎动物化石的最早记录是秀山龙池镇水源头小溪组的无颌类秀山盾鱼,上个世纪60年代由湖南省区域地质队发现,但具体层位一直没有得到确认。

机缘巧合下,朱敏团队将研究的目光聚焦到了秀山,与重庆地质矿产研究院一道从川河盖天路附近的村开始寻找古脊椎动物化石的踪迹。

“而我们的工具主要就是地质锤,和一双发现的眼睛。”朱敏说,地质工作者们决心一层一层往上敲,直到敲出来为止。

2019年9月,中科院古脊椎所朱敏团队成员之一、重庆地质矿产研究院博士后李强等在秀山县洪安镇附近踏勘志留纪含鱼地层时,在志留纪晚期的小溪组地层中意外发现了一块完整对半开的有颌鱼类化石。

“很幸运,敲了3天,就发现了这个大小只有2厘米的化石。”朱敏说,而这一地层过去还未报道过完整的有颌鱼类,自此秀山发现的袖珍边城鱼“浮出水面”,也使重庆跻身全球范围内极少数发现全颌盾皮鱼类化石的地区之列,(迄今仅2处)发现完整全颌盾皮鱼类地区之列。

发现化石后,通过朱敏团队与重庆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的历时两年开展联合调查,确认了秀山盾鱼的层位,同时还将重庆含脊椎动物化石地层的最低层位从小溪组前推到溶溪组,时间上至少前推了1000万年,大大丰富了志留纪鱼化石的种类。

鱼长啥样?长约4厘米,宽约1.5厘米

据重庆地质矿产研究院工作人员介绍,边城鱼化石长仅2厘米,活着时整条鱼可能也只有约4厘米长,宽约1.5厘米。

虽然体型很小,但从颌骨和牙齿看,边城鱼可能是十分凶猛的袖珍掠食者,以生活环境内的其他小动物为食。“袖珍边城鱼”保存了下颌和下颌齿,其具凸缘的下颌边缘颌骨与全颌鱼的边缘颌骨十分相似,但其内侧又有发达的口内叶,其上可见5个较大的圆锥状齿,这些齿的生长和排列型式与其他盾皮鱼类,特别是节甲鱼类的齿突相似。

“袖珍边城鱼”的胸鳍和腹鳍难得完整保存下来,这在早期鱼类化石中非常罕见,进一步证明多数原始鱼类的偶鳍都具有发达的肉质部分,而现代辐鳍鱼类,特别是鲫鱼、鲈鱼之类真骨鱼类的扇形透明鱼鳍已非常特化。

有何意义?研究人类颌骨和牙齿演化的重要实证

朱敏介绍,这条全新的古鱼与现代有颌脊椎动物起源密切相关,为颌与牙齿的早期演化提供了新的重要实证。

而秀山志留纪鱼类化石的发现是脊椎动物演化研究历史上新的一次重大突破,为有颌类早期演化研究提供了独一无二的重要实证资料,将填补“从鱼到人”演化谱系上的若干关键缺环。

朱敏介绍,边城鱼的颌骨比全颌鱼和麒麟鱼更为原始,代表了现代鱼类颌骨及牙齿与原始的盾皮鱼类之间新发现的一个过渡状态,为包括我们人类在内的现代有颌类颌骨和牙齿的起源和演化提供了重要化石实证。

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有关负责人介绍,下一步,将以本次发现为契机,深化与中科院古脊椎所、秀山县继续联合开展发掘、研究与保护、利用工作,将秀山县打造成“有颌鱼类的故乡”这一世界级的科学、文化名片,力争探索出一条“科学+文化+旅游”的乡村振兴新样板。

为什么鲸鱼吞不下人类? 旧石器时代人类如何在洞穴深处生活和创作?有三种常见的“照明系统”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