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走路的单翼合鳍躄鱼是第一种灭绝的海洋鱼类 其他臂钩躄鱼也可能步后尘

日期:09-07
后尘鱼类灭绝第一种海洋

生活在塔斯马尼亚州荷伯特市德文特河(Derwent River)河口的粗体臂钩政协鱼(Brachionichthys hirsutus),因水质暖化与污染而极度

生活在塔斯马尼亚州荷伯特市德文特河(Derwent River)河口的粗体臂钩躄鱼(Brachionichthys hirsutus),因水质暖化与污染而极度濒危。它的近缘物种──单翼合鳍躄鱼(Sympterichthys unipennis),才在5月被宣告灭绝。PHOTOGRAPH BY ALEX MUSTARD, MINDEN PICTURES

目前在野外仅存两个小族群的红疣岸关系鱼(Thymichthys politus,又称红合鳍枪击案鱼),也如同其他臂钩储鱼一样,有着特化的胸鳍能在海底「行走」。

目前在野外仅存两个小族群的红疣躄鱼(Thymichthys politus,又称红合鳍躄鱼),也如同其他臂钩躄鱼一样,有着特化的胸鳍能在海底「行走」。PHOTOGRAPH BY FRED BAVENDAM, MINDEN PICTURES

生物学家弗朗索瓦.佩隆于1802年采集并带回法国的单翼合鳍无聊鱼,是该物种已知唯一的一份标本。 IMAGE BY CSIRO AUSTRALIAN NATIO

生物学家弗朗索瓦.佩隆于1802年采集并带回法国的单翼合鳍无聊鱼,是该物种已知唯一的一份标本。IMAGE BY CSIRO AUSTRALIAN NATIONAL FISH COLLECTION1

据美国国家地理(撰文:DOUGLAS MAIN编译:曾柏谚):单翼合鳍躄鱼是第一种被宣告灭绝的海洋鱼类,其他臂钩躄鱼也很可能步上后尘。

它,是近代历史上第一种被宣布灭绝的海洋鱼类。单翼合鳍躄鱼(Sympterichthys unipennis)的鳍带着硬棘、前额有着钩子状的突起,这是种栖息在浅水域的底栖鱼类。自从1802年法国生物学家弗朗索瓦.佩隆(Francois Peron)在塔斯马尼亚海岸捞到一只个体,并将其带回巴黎自然史博物馆(Paris’s Natural History Museum)后,就再也没有人看过其他单翼合鳍躄鱼。

尽管经过数年的广泛搜索,但再也没人见到过单翼合鳍躄鱼。今年5月,负责确认物种保育现况的科学家联盟──国际自然保护联盟(IUCN),正式将其列入灭绝物种。

臂钩躄鱼的英文俗名「手鱼」(handfish),缘自于它们用来在海底停栖、如脚一般行走的鳍,外观就像只小手。除了单翼合鳍躄鱼外,在周遭海域还有另外13种臂钩躄鱼(Brachionichthyidae),不过其中也有七种自2000年或更早以来,就再没人看到过。而这13种臂钩躄鱼仅有一种不在「濒危」、「极度濒危」或「缺乏资料」的状态里,也就是说,我们甚至没有充足的资料来判断它们的现况。

正因为人们几乎可以确定在200年前,科学家第一次、也是最后一次记录到单翼合鳍躄鱼时,它们仍非常常见,因此单翼合鳍躄鱼的消失,凸显了臂钩躄鱼们对气候变迁、栖地损毁,以及污染等环境破坏有多么敏感。科学家们表示,这起灭绝事件足以视为一座里程碑,警告着人们他种臂钩躄鱼,以及如塔斯马尼亚等地脆弱的地方物种,将迎来什么样的命运。

塔斯马尼亚海洋与南极研究所(Institute for Marine and Antarctic Studies)的鱼类学家内维尔.巴雷特(Neville Barrett)说:「它们就是矿坑中的金丝雀。」

缤纷的「宅鱼」

由澳洲政府与学术机构的研究人员所主导的「臂钩躄鱼保育计划」(Handfish Conversation Project),致力于保育臂钩躄鱼,他们曾描述到「如果您从未见过臂钩躄鱼,可以想像一下将蟾蜍在鲜艳的油漆里浸一浸、告诉它一个悲伤的故事,并强迫它穿上大一号的手套。」

塔斯马尼亚大学海洋与南极研究所和联邦科学与工业研究组织(Commonwealth Scientific and Industrial Research Organization)的海洋生态学家杰米娜.斯图尔特.史密斯(Jemina Stuart-Smith)说,虽然这段关于臂钩躄鱼的叙述不知典出何处,但很让人印象深刻。

一般认为,这些身长通常不超过15公分的臂钩躄鱼,只生活在塔斯马尼亚周遭的海域,而且即便在当地水域中,每一种物种也只在寥寥几处可见。

臂钩躄鱼也是「宅鱼」的一员,它们普遍不会播迁得太远,仔稚鱼也不像其他鱼类会有一段远距离的浮游期。巴雷特说:「这种策略在稳定的环境中相当有用。」

屋漏偏逢连夜雨

虽然目前切确是那些因素导致单翼合鳍躄鱼灭绝不得而知,但臂钩躄鱼的宅属性、有限的地理分布,以及对低水温的偏好,都让它们特别容易受到环境破坏影响。

海洋与南极研究所的海洋生物学家格雷厄姆.埃德加(Graham Edgar)表示,以塔斯马尼亚荷伯特市为例,各行各业的重金属与污水导致沿岸河口的水质劣化,而这恰好是粗体臂钩躄鱼与其他臂钩躄鱼的主要栖息地:「如果它们从某地消失,很可能再也不会回来。」

塔斯马尼亚海域曾经的扇贝拖网渔业、牡蛎礁的破坏,以及外来种的引入,都可能严重影响了臂钩躄鱼的数量。

不过最大的威胁可能还是海水暖化。巴雷特表示,在气候暖化以前,臂钩躄鱼的活动范围比今天要来的广,如今海水温度上升迫使包含臂钩躄鱼在内的许多物种,诸如甲壳类、海藻及许多性喜低温的海洋生物,生活空间更加壅挤。塔斯马尼亚之所以是臂钩躄鱼的栖息热点,正是因为这儿的海水即使变暖了些,也还是较北方的海水来得冷凉。

但这种情况正在改变,巴雷特说道,东澳洋流沿着海岸一路从布里斯本流向雪梨,将温暖的海水不断送往南方。根据英国气象局哈德利中心提供的气象科学与服务数据显示,自1900年以来,塔斯马尼亚的海水温度已经攀升了近摄氏两度。

埃德加坦言:「这真是屋漏偏逢连夜雨啊。」人们面临的不仅是单翼合鳍躄鱼的灭绝,更是塔斯马尼亚生物多样性灾难级的损失,各种鱼类、贝类、甲壳类、海藻与其他海洋生物的族群及分布范围都大幅下滑。

埃德加表示,一如单翼合鳍躄鱼的例子,人们注意到这个衰败趋势的时候可能为时已晚,因为这些海洋生物栖息在人们视线所不及的水下,并且也缺乏相关族群的数据。

资料不足

目前只有三种臂钩躄鱼有统一的保育计画:极度濒危的红疣躄鱼、粗体臂钩躄鱼以及齐氏裸臂躄鱼(Brachiopsilus ziebelli)。斯图尔特.史密斯提及,由于红疣躄鱼目前只剩下荷伯特市附近有两个已知的族群,且据信成鱼的数量不到100只,因而格外受到关注。

这些物种的保育计画聚焦在收集更多数据、防止栖地破坏,以及在某些情况下提供人造基座取代当地被外来种海星及海胆摧毁的海带及海鞘(管状的滤食动物),好让臂钩躄鱼产卵。

斯图尔特.史密斯说:「至于其他物种,我们缺乏执行保育计画所需的资讯和资源。」

许多种臂钩躄鱼因为数量稀少、难以寻找,从而很难进行研究。尽管如此,研究人员仍锲而不舍地利用各种新方法寻找它们,比如在海水中搜寻它们的DNA片段。巴雷特说道,人为圈养繁殖的研究也在同步持续,但目前还没有人能成功达到完全养殖的阶段。

斯图尔特.史密斯说:「尽管它们是这样又有魅力又古怪的小鱼,我们对它们知道的还是太少。」

研究提出超大质量黑洞周围存在类似围绕恒星运转的行星 人类的骨盆结构决定了屁股的形状 而骨盆在过去600万年里经历重大变化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