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研究海蛇先驱杜铭章:菲律宾的海蛇研究惊魂记

日期:06-24
海蛇菲律宾研究台湾先驱

这位年轻人是村内唯一有交通工具的人,而且他的机车曾一次载过12个人。我原先坐在最后面的行李上。摄影:杜铭章

这位年轻人是村内唯一有交通工具的人,而且他的机车曾一次载过12个人。我原先坐在最后面的行李上。摄影:杜铭章

据国家地理网站(撰文:杜铭章编辑:林彦甫):“突然间,我发现两名背着长枪且面露怒容的人从林子里朝我们走来,我心想问题大了......”

民国95年我向国科会申请国际科技人士来台短期访问计划,邀请了佛罗里达大学的哈维. B.李利怀特(Harvey B. Lillywhite)教授来台湾演讲并合作探讨海蛇水份调节的课题。我们意外地发现海环蛇(sea krait)其实需要喝淡水,并颠覆了教科书一直认为海蛇可以喝海水,无须摄取淡水的错误认知。这个重大发现不但被刊登于指标性的《生理学和生化动物学》(Physiological and Biochemical Zoology)期刊上,还连续两个月登上引用次数排行榜的前五名,连主编也特地来信恭贺。更重要的是,它开启了我后续的海蛇研究,并引领我走出台湾,到菲律宾和日本的许多岛屿研究海蛇。

菲律宾的开销较小,通常几千块台币就能租一整天的船到各个小岛探查,当然前提是要风平浪静。然而出门在外怎么可能随时风平浪静?其实风浪太大反而安全,因为会果断地放弃调查。最危险的其实是突然变大、或不大不小的风浪。有一次我想登上伊巴雅特岛(Itbayat,菲律宾最北端的有人岛,以后会有专篇介绍)北边一座无人小岛研究海蛇。当晚飘着细雨,风浪逐渐变大,我必须等船靠岸后,才能从那上下剧烈起伏的船头跳上最近的礁岩。但礁岩实在太过湿滑,我一跳上就往下滑了一小段。当时船头先是随着海浪下摆,等到船头再次被抬起时,我却来不及离开原处,只能看着尖尖的船头朝我的屁股而来。惊吓之余,还好船长及时将船头调了位,我才逃过一劫。

另一次风浪也突然变大,但危险却来自陆地上。当时我在菲律宾中南部苏里高海峡(Surigao Strait)东边的迪纳加特岛(Dinagat Island),那是一座周边有许多小岛的大岛,很适合研究岛屿面积与三种海环蛇的数量关系。

圣荷西(San Jose)位于迪纳加特岛西南边。是岛上最热闹的小镇。我都是从这里雇用小螃蟹船(bangka)到各座小岛寻找海蛇。我们一开始沿着海岸往北边航行,最初几天也都很顺利地探查了几座小岛,但后来下起大雨而且风浪变大,我们只好就近找了一座小岛过夜。岛上有两栋房子却不见人影,几条狗也已经瘦得皮包骨,显然主人已经很久没有回来了。其中一间房子外有厨房与遮雨的凉台。我们决定就在凉台上过夜,并借用这个屋外的厨房炊煮三餐。

隔天一早我在凉台上欣赏着这个恬静安逸的小岛,菲律宾助手也正料理早餐。突然间,我发现两名背着长枪且面露怒容的人从林子里朝我们走来,我心想问题大了,赶紧通知助手和船长。他们谈判一阵后,助手告诉我他们要求付费,虽然费用远高于行情,但毕竟花钱消灾,且我们还可安然地再住一夜。

隔天风雨明显转小,但因为我们位在背风面,船长难免还是有些迟疑。等不及的我决定启航继续往北。果然一出海湾风浪就明显变大,小船在风雨中缓慢行驶,船头有几次差点淹在浪头下。我开始担心翻船的可能,幸好再航行一小段就能抵达迪纳加特岛中西部的一座小渔村。我便决定到了小渔村后,再换成陆路前往北边的大镇。

小螃蟹船平安抵达了渔村,助手帮我到村内询问交通工具,结果来了一位骑着一部类似野狼125机车的年轻人。我极度怀疑他能载得了我和助手以及所有的行李,便问助手怎么不多雇一部机车?助手说这位年轻人是村内唯一有交通工具的人,而且他的机车曾一次载过12个人。骑士看出了我的担忧,便用生涩的英文告诉我没问题,然后开始改装他的机车。他将两根铁棍分别横插在机车的前后,于是机车的两边都往外扩张了出去,接着他在两边的前后铁棍之间绑上木架,这下子机车也变成螃蟹车了!

他将我们的行李绑在两边的木架和机车的尾部,剩下的空间要挤三个男人,我实在看不出来怎么挤得下?他说他可以坐在油箱上,油箱后的皮垫则可坐两个人,但皮垫前方的人须双脚往上和向外跨在两边的行李上,才不会占掉太多空间。这样的姿势简直像酷刑!于是我提议后方的人往后坐到车后的行李上,让前方的人能将脚正常放在机车的两边。

位置搞定后终于可以出发了,我坐在行李上视野最好,然而一离开渔村我就后悔了。那个路况何止高低起伏,路面不但泥泞湿滑,还被侵蚀出许多深沟。看着机车要在这样的路况冲上滑下,心脏都快跳出来了。我要求下来用走的,等到了较平顺的路再继续搭车。他说整段的路都这样,要我配合机车的摆动,身体跟着摆动就好。但显然我摆动的不够好,造成他骑起来很费力,启程后不久他就要求我改坐中间。这个位置让我安全感倍增,但可不是因为我被两个大男人夹在中间,而是再也看不清险象环生的路况!

抵达目的地后。即使我的双脚可以正常放着,却已经麻木到无法站立。骑士很自豪地跟我说,这段路他已骑了好多年,载过无数的人和货物,从来没有摔跤过。我真是佩服他的技术,但更佩服的是他即刻就要回程,即便夜幕即将降临,而他的车灯也老早坏掉了。

目送他的离去,我发现穷困的环境还真能磨出人的潜能。即便如此,穷困也容易让人置身险境,下一篇再来谈有次因经费不足而遭遇的生死一瞬间......

老杜本名杜铭章,他是台湾研究海蛇的先驱,1986年在中山大学海洋生物研究所攻读硕士时选择海蛇作为他的论文。深知海蛇研究的困难与高风险,1994年自美国取得博士回国后只从事陆栖蛇类的研究,直到2008年因缘际会又重回海蛇的研究,持续研究六年直到2014年从师大生命科学系退休。目前定居台东经营有机生态农场并继续推广蛇类保育,在台湾的海蛇或蛇类的生态研究上,他都算是老字号的人物,虽然实际年龄与心理年龄他离老还有一段距离。

早期人类如何适应雨林?斯里兰卡雨林中的法显洞出土的古老工具透露端倪 NASA在24日从国际空间站放飞为美国防部量身定做的Red-Eye-3小型卫星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