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种细菌是在塑料垃圾场发现的,是已知第一个会分解聚氨酯的微生物。照片来源:Adam Cohn(CC BY-NC-ND 2.0)
据环境信息中心(撰文:DAMIAN CARRINGTON编译:姜唯):英国《卫报》(The Guardian)报导,科学家发现了一种以有毒塑料为食的细菌。这种微生物不仅能分解塑料,还能将塑料当成食物来驱动分解的过程。
这种细菌是在塑料垃圾场发现的,是已知第一个会分解聚氨酯的微生物。全球每年生产数百万吨的聚氨酯,用于运动鞋、尿布、厨房用海绵和泡沫绝缘材料等产品,但它很难回收,大部分被丢进垃圾掩埋场。
聚氨酯分解会释放出有毒和致癌的化学物质,这些化学物质会杀死大多数细菌,而新发现的菌株却能够存活。新研究已经辨识出这种细菌及其部分重要特征,但要实际应用于处理大量塑料废弃物,还有许多任务作要做。
学者:要广泛使用这种细菌大概还需10年最重要的还是减少塑料垃圾
研究团队成员之一、德国莱比锡亥姆霍兹环境研究中心(Helmholtz Centre for Environmental Research)学者赫曼.海皮尔(Hermann Heipieper)说:「这些研究结果对于重复利用难以回收的聚氨酯产品来说是很重要的一步。要大规模使用这种细菌大概还需要十年时间,此时最重要的是减少使用难以回收的塑料,并减少环境中的塑料量。」
自1950年代以来,全球已经生产了超过80亿吨的塑料,其中大多数最终污染了世界陆地和海洋,或进入垃圾掩埋场。科学家说,塑料对自然环境造成近乎永久性的污染。
研究发现新的假单胞菌菌株耐高温、酸性环境可将聚氨酯当能量来源
这项发表在《前端微生物学》(Frontiers in Microbiology)期刊上的研究辨识出一种新的假单胞菌菌株。假单胞菌的特性就是能够耐受严苛的环境条件,如高温和酸性环境。
研究人员在实验室中以聚氨酯的关键化学成分喂食该菌株。海皮尔说:「我们发现,这种菌株可以将聚氨酯当作碳、氮和能量的唯一来源。」
学界曾尝试用真菌分解聚氨酯,但细菌更容易应用在工业上。海皮尔说,下一步将是辨识出菌株分解聚氨酯所使用的酶的基因编码。
过去研究:突变酶可分解PET塑料瓶、蜡蛾幼虫能吞噬聚乙烯袋
2018年,科学家意外创造出一种突变酶,可以分解PET制成的塑料饮料瓶,这表示未来有机会完全回收宝特瓶。英格兰朴茨茅斯大学酶创新中心主任约翰.麦基汉教授(John McGeehan)对这项新进展表示肯定。
「某些聚氨酯分解会释放出有毒的添加物,需要小心处理。该研究小组发现了可以处理其中某些有毒化学物质的菌株。虽然还有许多研究工作待进行,但这是令人振奋且关键的进展,也显示从自然中寻找有价值生物催化剂的力量。了解和利用这种自然过程将带来创新的回收解决方案。」麦基汉说。
「环境中有大量塑料代表也有大量的碳,有机会演化出以塑料为食的能力。细菌无所不在,演化速度也非常快。」海皮尔表示,「但这并不代表光靠微生物学就能解决塑料问题。最重要的还是避免塑料进入环境中。」
过去的研究也曾发现,某些真菌会破坏PET塑料,通常拿来当鱼饵的蜡蛾幼虫能吞噬聚乙烯袋。
参考数据
英国《卫报》(2020年03月27日),Scientists find bug that feasts on toxic plastic
本文转载自「环境信息中心」网站,内容由许多专家学者及民间环团,提供国内外环境教育与环保信息;主题涵盖全球变迁、温室气体控制、环保生活、环境污染防治、生态保育、能源节约与能源效率、绿建筑等各面向。期许能替没有选票的山林、湿地、海洋、土地发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