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西兰数百年拥枪历史 17世纪欧洲探险家带来火枪

日期:04-15
新西兰火枪探险家欧洲带来

毛利人是新西兰境内的原住民。

毛利人是新西兰境内的原住民。

毛利族群间曾发生大规模流血冲突。

毛利族群间曾发生大规模流血冲突。

新西兰总理阿德恩(中)在枪击发生后,极力收紧枪管。

新西兰总理阿德恩(中)在枪击发生后,极力收紧枪管。

NRA坚持美国人的拥枪权。

NRA坚持美国人的拥枪权。

作为一个治安良好的国度,新西兰民众数百年前便从欧洲输入枪械,亦累积了长久的枪械管理经验。在清真寺大屠杀前,该国鲜有恐袭案件发生,并一直保持颇低的枪械暴力罪案率。

自欧洲探险家17世纪踏上新西兰土地,原住民毛利人开始与欧洲人建立联系、进行贸易。欧洲人需要毛利人的食物和劳动力,而毛利人亦依赖欧洲商品,尤其是火枪。虽然毛利人一开始只是用火枪狩猎,但逐渐变成了部落冲突的武器。

1807年,毛利族群间发生大规模流血冲突。他们在争夺领土的战斗中,首次动用了火枪,因此称为“火枪战争”。战争延绵多年,才于1845年结束,当时英国殖民政府首次实行枪械管制,阻止火枪、火药自由流通。

另一方面,愈来愈多欧洲人自19世纪到新西兰定居,毛利人展开反抗,双方因土地纠纷而展开达数十年的土地战争。1860年,双方冲突升级,殖民政府为阻止毛利人获得武器,遂订立了《武器条例(Arms Act)》,实施枪械登记制度,及需要取得佩枪许可。直至英国胜利后,政府又进一步放松了枪械控制。

据非政府组织统计,新西兰约有逾120万名市民拥枪,即每4人中便有1名,属全球首20个最高拥枪率的国家之一。不过,相比每日平均有100名美国人死于枪下,新西兰的枪械暴力一直维持在较低水平。

在禁枪之前,新西兰枪管制度的重心在于发牌。凡满16岁人士须经过罪行、精神健康及背景审查,完成枪械安全课程,才可申领牌照,过程须时数月,枪械零售商亦受到监管。

相关报道:新西兰两周完成禁枪改革美国反枪民众望洋兴叹

在发生了震惊全球的清真寺大屠杀后,新西兰政府于短短两周内完成枪械法改革,禁止民众使用半自动枪械等涉案武器。消息传到美国,立即有民众呼吁效法新西兰,让下一代在安全的环境下成长。然而,美国枪械问题的历史根源、引发的社会矛盾,远比新西兰复杂,支持与反对拥枪者的对立不会因此停下来。

得知新西兰禁枪,68岁缅因州市民劳恩斯伯里(Juliet Lounsbury)呼吁:“很多小童担心枪击案发生,已害怕上学或到教堂去了。我希望美国能效法新西兰,禁售军用半自动步枪会是个好开始。”枪管团体“吉福兹法律中心”(Giffords Law Center)主席托马斯(Robyn Thomas)亦指出,不少美国人盼望着可以改变,但政府却迟迟没有行动。

然而,美国国内的“拥枪派”与“枪管派”势力旗鼓相当。尽管枪击案频频发生,但只有约5成民众支持枪管,另外有3成人支持拥枪权,1成人更希望放宽法律规管。

53岁的宾夕凡尼亚州居民史密夫(David Smith),就对新西兰的改革无动于衷。他称:“因为有人用枪杀人,而令全部人丧失拥枪资格是不应该的。那些支持新西兰做法的美国人并不重视我国价值;他们可以离开美国,移居去新西兰。”

怀卡托大学教授吉莱斯皮(Alexander Gillespie)指出,从法律角度而言,新西兰和美国的分别在于,拥枪在前者只是一种特权,而在后者是一种宪法赋予的合法权利。新西兰过往一直被视为全球最和平的国家之一,今次事件严重威胁到该国核心价值,因此能迅速通过改革。

与此相比,美国在全球最高的拥枪率,以及悠久的民兵传统。部分美国人认为美国起初之所以可独立及获得自由,全因拥有枪枝的人民站出来争取。美国宪法第二修正案亦列明“人民持有和携带武器的权利不能被侵犯”,遂为该国枪法设下了最低定调。

美国全国步枪协会(NRA)发言人勒施(Dana Loesch)便称:“美国不是新西兰,新西兰人没有拥枪和自卫这些不可剥夺的权利,但美国人有。”

相关报道:恐惧白人遭取代极右主义掀血腥浪潮

3月15日,28岁澳洲籍极右白人男子塔兰特(Brenton Tarrant)闯入新西兰基督城的两座清真寺,向回教徒乱枪扫射,50人无辜丧命。外界很快就得知塔兰特的动机,他认为回教徒大举涌进西方国家,欧洲终有一天“大换血”,遂以自白宣言指控回教移民“入侵”欧洲,又以网上直播展示杀人过程,前所未见的犯案方式震惊世界。极右恐怖主义者对外来者的憎恨,以“收复圣地”口号作为犯罪的驱动力,在西方揭开了新一轮血腥浪潮的序幕。

自称为“一名平凡白人”的塔兰特,行凶前在网上发表74页名为“大换血”(The Great Replacement)的宣言,一开始就强调了3次“这是出生率的问题”。他提到回教徒出生率非常高,白人逐渐减少,终有一日西方世界会被回教徒主宰。非洲及中东难民为逃避战火纷纷涌进欧洲,塔兰特用“入侵者”、“殖民者”等字眼形容他们,说:“多年前我曾听闻过有关非白人入侵法国的报道,我一直以为是夸张失实的传言。但当我抵达法国后,原来这些都是事实,同时发现入侵者在法国的每个城镇都无处不在。”

塔兰特说自己行动主因有3个,除了回教徒增多,回教极端主义者2017年在瑞典斯德哥尔摩发动恐袭,塔兰特声称要为当时案中11岁女死者报仇;而马克龙成为法国总统则为第3个原因,塔兰特斥他是“全球主义者、反白人、资本家”。

网上杂志“Taki”指出回教徒每年以百万计急增,不到30年人口将超越基督徒。塔兰特声言“这是对白人的种族灭绝”,其宣言反映了极右主义者对外来人口的强烈憎恨。新移民比例逐渐上升,当中的极端分子和罪犯带来了安全问题,令右翼民粹主义崛起。不少政治团体声讨左翼提倡的包容、移民理念,在政治舞台上崭露头角,拿下关键席位。美国总统特朗普因为限制新移民,所以成为部分极右主义者的偶像,塔兰特也赞扬他是“复兴白人身份及共同目标的象征”,更表示自己透过枪击警示世人:“没有地方是安全的,非白人及回教徒入侵了白人领土。”

911袭击后,西方对回教徒恐惧增加,媒体报道也深化了这一印象,很容易就把回教极端主义称为恐怖分子,但避重就轻地不用同样字眼称呼极右枪手。然而,非政府组织“反诽谤联盟”称,美国在2009年至2018年间,73%极端主义谋杀案由极右人士策动。有学者指出,有关恐袭报道,回教徒的曝光率远远比其他人口超出360%。墨尔本大学人类学教授赫治说:“这些右翼新闻媒体激起对回教感到恐惧的文化,让极端分子更容易认为,自己有正当理由将杀人的幻想化为现实。”

在这群人当中,塔兰特把暴行付诸实行。他当日更头戴GoPro相机,在Facebook直播达17分钟的杀人画面,实施“事先张扬的谋杀案”,让全世界看到整个杀人过程。在上周提堂当日,塔兰特仍毫不悔改,在警察押解下造出了“白人至上”的OK手势,支持者在网上表示,要把塔兰特提名为本年度澳洲人物。

西方国家恐惧地挨过回教恐怖活动猖獗,如今极右恐怖主义也亦成为了迫在眉睫的威胁,犯案规模和形式也是史无前例。新西兰警方指塔兰特是独自行动,但背后应该有人支持,正寻找幕后黑手。澳洲反恐专家克菲尔指:“极右分子组织松散,善于利用能避过法律追究的煽动字句,极难追寻,我们正处于危险的时代,这些组织不但正在学习,也在不断演进。”

相关报道:网上流传反回短片宗教矛盾惹关注

信奉“白人至上主义”的白人枪手塔兰特,日前血洗新西兰基督城两间清真寺,势激化回教及基督社会的矛盾,一段由反回教人士演讲、有关回教历史的短片亦再引起网民关注,担忧激化宗教矛盾。

美国反回教组织“ ACT! for America”始创人加布里埃尔(Brigitte Gabriel)早年在一场演说,交代回教过往1400年的历史,近日再受网民关注。她声称回教先知穆罕默德当年到麦地那招揽犹太人不果,便开始反对、驱逐及屠杀犹太人,回教的宗教活动亦开始变成政治活动,犹太人和基督徒沦为二等公民,又指十字军东征是为了解放耶路撒冷。

加布里埃尔更引述数据指,印尼等世上5大回教国家有77%受访者要求实施回教法律,意味打着温和回教旗号的国家,都赞成回教极端组织“伊斯兰国”(IS)的做法。她直指无论谁当选美国总统,都要强硬应对国家安全,要以美国优先。

基督城恐袭后,新西兰回教领袖呼吁该国及其他国家必须对抗恐回现象,受袭的努尔清真寺上周五(22日)重开,伊玛目富达指回教徒此前在美英等地已感受过恐回的痛苦。新西兰有团体呼吁全国妇女戴头巾,以示支持回教社区,总理阿德恩亦戴黑色头巾响应。

新研究强调了树洞对大熊猫在其原生境中育儿的重要性 日本上智大学心理学家证实猫确实知道自己的名字 但反应为何还是无法跟狗比拟?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