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验考古学研究:传统加工过程中荞麦作物的花粉散布

日期:12-14
考古学荞麦花粉散布作物

荞麦各加工阶段样片中出现的花粉a和b为荞麦属;c蒿属;d藜科

荞麦各加工阶段样片中出现的花粉 (a)和(b)为荞麦属;(c)蒿属;(d)藜科

不同加工阶段花粉雨中荞麦花粉释放量均值及百分比均值

不同加工阶段花粉雨中荞麦花粉释放量均值及百分比均值

据EurekAlert!:在环境考古和农业考古研究中,如何解读考古遗址中农作物花粉的来源及意义,一直是研究者需要回答的关键问题。为此,中国科学院大学考古学与人类学系的尚雪博士科研团队对荞麦作物传统加工过程中花粉的散布模式进行了模拟实验研究。研究成果“Pollen Dispersal in Traditional Processing of Buckwheat and Its Application in Agricultural Archaeology”,发表于2018年12期SCIENCE CHINA Earth Sciences上。该文由中国科学院大学刘洋(第一作者)和尚雪(通讯作者)等人共同撰写。

花粉作为农业考古研究的重要指标之一,可以用来指示古环境演替与古人类农业活动特征的变迁历史。目前,花粉的传播、扩散过程的研究仅限于自然状态下的花粉雨以及农田表土花粉分析,很少考虑到农业加工过程对花粉散布影响,这使我们无法有效地解读考古遗址中的花粉特别是农作物花粉的来源及代表性问题。荞麦(Fagopyrum esculentum and F. tataricum)是一种耐旱、耐瘠的短季农作物,人力需求少、地域适应性广、抗逆性强且营养丰富,目前在世界上有着广泛的种植和利用。有研究认为,荞麦可能在中国西南其野生祖本分布区的边缘地带被驯化,之后被传播至北方地区栽培种植并适应了干旱环境,距今3000年左右成为泛欧亚的农作物。相对其他禾本科农作物花粉,荞麦花粉的来源及其与母本植物区域的关系具有更明确的指示意义。因此,关于荞麦花粉的研究也日益受到关注。

该项研究针对荞麦作物传统加工过程的不同阶段,采集空气花粉雨样品,结合荞麦农田、荒地表土花粉及周边地区气传花粉雨数据作为对照组,探讨各加工阶段对荞麦花粉散播的影响。结果显示,在传统加工过程中,荞麦花粉在花粉雨中含量可以达70%以上,其中,脱粒和过筛阶段花粉释放量最大,其次为风选和收割阶段。由此可见,农作物的加工行为对作物花粉在生活区的散布具有显著影响,高比例的农作物花粉不仅可以指示人类的种植行为,也可能指示了加工行为。这对今后为辨识考古遗址中农作物加工场地,评估农业活动的强度和影响提供了科学依据和实验基础。

该研究作为一项基础性研究,为农作物花粉扩散研究在农业考古中的应用提供了新的思路,也提供了关于荞麦花粉研究的新发现,具有一定跨学科性和科学意义。

新研究发现玉米的驯化栽培过程始于近9000年前的现今墨西哥中部地区 基因组学研究“还原”古人类迁徙路径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