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告文学 | 与沙共舞

日期:10-25
沙漠

沙漠小城塔中镇鸟瞰。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沙漠小城塔中镇鸟瞰。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这是沙漠腹地的公路,路旁红柳、梭梭等植物茂密旺盛,织起两堵约一层楼高的绿墙,感觉越野车在植物砌起来的滑道里滑行。在这条横穿世界第二大流动沙漠——塔克拉玛干沙漠的等级公路上,车行驶到高坡,才能看到远处的柏油路镶嵌着两道绿色,除此之外,黄沙一垄一垄的,颇似海浪涌向天边。

上世纪八十年代末,“天上无飞鸟,地上不长草”的塔克拉玛干沙漠腹地,石油人触到“龙须”,测试获得高产油气流。数年后,中石油投资建成全长566公里的沙漠公路,自此,塔里木的油气勘探从盆地边缘踏进沙漠腹地。

我们在路边绿树丛中的水井房停车,遇到了来自陕西的夫妻俩。他们常年驻守于此,按时给公路两旁的防护林浇水。资料介绍,2003年,沙漠公路绿化工程启动,沿线设立了108座水井房,以滴灌技术培育树木1000多万株。时间到了2022年,沙漠公路零碳示范工程建成投产,86座光伏电站分布在436公里生态防护林带,柴油机发电灌溉防护林的历史翻页。据测算,生态防护林每年可吸收二氧化碳约2万吨,中和过往车辆的碳排放。

我们从轮南镇沙漠公路零公里处出发,行车5个多小时抵达塔中油田。很难想象,这个作业区拥有逾200万吨原油年产能力,还是目前国内首个高度自动化的沙漠油田,工艺技术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晚饭后,我们散步去百米外的沙漠植物园。九月的作业区内,白杨成行,槐树成荫,胡杨成片,周遭沙坡铺满红柳等沙地灌丛,若从空中鸟瞰,那就是嵌在漫漫黄沙中的一块绿洲。

植物园满目翠绿,还点缀着形色各异的小花。这是世界上唯一建在沙漠腹地的植物园,由塔里木油田与中国科学院共建,多种耐干旱、耐苦咸碱水的植物生长于此。沙漠公路防护林的郁郁葱葱,得益于此地引种驯化和苗木繁育。苍茫沙漠中这一道风景,是科普教育、示范培训基地和油田职工休闲场所,也是游客的网红打卡点。

天色暗下来的时候,我约了塔中第一联合站工程师陈新伟聊天,他是地道的“疆二代”,在建设塔中120万方天然气处理装置时,他作为负责人,带领15名工程师前期介入装置建设。

先有塔中油田,后有塔中镇,取塔中之名,盖因此地位居塔克拉玛干沙漠中心,距沙漠边缘两三百公里。此前在网上看到过一首打油诗:春秋风沙满天跑,夏天酷热蚊子咬,只有冬天天气好,无奈寒风像猫咬。足见塔中的自然气候极端恶劣,在沙漠腹地工作生活的人还会患沙漠综合征:气候干燥、生活枯燥、心情烦躁。

陈工在塔中工作差不多一辈子了,我想让他讲一讲当年艰苦环境下的油田建设和一拨拨石油人坚守与付出的故事。

陈工说道,油田都在野外,都艰苦,各有各的难处。当年没有通信信号,办公室有一台电话,谁想家了,打外线必须他输密码。塔中公寓楼前楼后全是沙丘,刚来还有新鲜感,下班脱了鞋狂奔上沙丘,看西部风光。现在想跑也跑不了,想见识沙海,必须穿过近千米灌丛。变化翻天覆地,虽说远离城市热闹,但管理区业余活动很多,员工归属感不断增强,何况现在一部手机已经可以办妥很多事情。

当年建职工公寓,同时修了好几个篮球场、排球场,还有沙漠足球场,我们这个“沙坳子”住的人多,钻井的,建设的,生活服务的,好几千人,而且多为年轻人。晚上没安排学习时,排遣寂寞的唯一办法就是打球。球场上全是人,人多到球都落不了地,稍晚到几分钟便找不到场地。

最早这幢楼的大门就在院前,一出围栏就没有绿树了,沙丘环绕着我们这幢楼,防风固沙的红柳梭梭芦苇,覆满白花花的土粉,冬天全是干叶枯枝。后来搞大绿化,生活区大路两边的行道树,还有那边一片胡杨林,都是十几年前一棵棵种下的。去井站风大,一回到这里就静了。因为绿树多了,小气候还有点变化,不时下个雨,清爽舒服,草香味一下就出来了。

就是每年的沙尘暴烦人。我们去井站干活,回来一身沙,在外边浑身上下抖呀拍呀,洗完澡卫生间地上还是一层,我都怀疑毛孔里藏有沙子。

陈工顺手从衣袋里掏出一条魔术头巾,可以套头上防风,也可以顶在口鼻前防尘,还可以围于脖颈防寒保暖。这是他外出必备物品。

不知是陈工避实就虚,还是天生乐观,提及艰苦往事总是轻描淡写。关于沙尘暴,在此前到过的油气管理区我听过不少故事,塔中地处沙漠腹地,只能有过之而无不及。且听陈工继续往下说——

塔中虽然艰苦,但它是塔里木油田的精神发源地。“只有荒凉的沙漠,没有荒凉的人生”,何等豪情。记得一位领导视察后感慨道,待在塔中,睡觉都是一种奉献。为啥张三能扎根,李四非走不可?人生没有追求和梦想,置身灯红酒绿的大城市,内心照样寂寞无聊。

我感觉在塔中能施展自己。这里工程项目很多,每天各个作业点巡查一遍,看有什么问题要解决,运行正常不正常。管线更换,阀门更换,脚打后脑勺,一天都跑不完。在一个地方待久了有感情,艰苦也是可以克服的。有人问,沙漠里这么荒凉,不觉得寂寞吗?说实话,每天早出晚归,忙得哪有时间寂寞,哪有时间感受荒凉?有那么多工作要做,活干得漂亮,心情是那么舒畅。

其实,再达观的人心里也有过不去的坎。

坚守的故事都差不多,上照顾不到老人,下照顾不到孩子,中间还有媳妇,这是常态。家在库尔勒,500多公里的沙漠公路,要赶也赶不回去,更多时候是脱不了身,今天搞检修,明天新井投产,不在场担心掉链子。

头几年家里有事,媳妇打电话你也帮不上忙。后来孩子发烧三四天,好了才告诉我。抱怨咋不说?人家嗔怪,说有啥用,你又回不来。我爸上世纪五十年代援疆,74岁那年,对我说下次回来,咱们回趟河南老家。后来感冒咳得厉害,吃药不见好。那天我妈要给他刮胡子,转身拿剃须刀,再回头,我爸躺在床上人就没了。最后一眼没看到,我非常难受。离开时人还好好的,再回去已阴阳两隔。

这样的坚守者还有很多,因意外事故献身的,母亲患绝症不能回家照顾的,谈了多年的恋人分手的……

在塔中,我们还参观了沙漠机场钢板跑道和沙漠车博物馆,沙漠公路没建之前,数百吨的钻机、井架等物资全靠飞机、沙漠车从500公里外运来,沙漠车进出一趟耗时一个月。石油人从库尔勒出发,沿塔里木盆地边沿经阿克苏、喀什,再到和田,然后坐沙漠车进入塔中,没有十天半月下不来。当地有民谚:塔克拉玛干,沙窝窝里煮鸡蛋。物资全靠人力搬运,沙丘滚烫,便把旧衣服裹在脚上往前挪动。烈日晒得工具烫手,便戴上棉手套施工。

在太阳落山时,我们乘坐车轮有一人多高的沙漠车,以游客的身份进入沙漠体验。大家双手紧抓把手,冲上一两米高的沙丘,嗷嗷叫着又几乎垂直落下去。若每天如此到井站,过山车般,怕是要把五脏六腑都给颠出来。我们狂奔上高高的沙丘,放眼望去,沙丘呈鱼鳞状、蜂窝状、穹隆状,洋洋洒洒铺陈延展,很快便审美疲劳,若日日如此,真正是单调得无以复加。

回到库尔勒塔里木油田总部,我去找回基地办事的塔中工程师喻友均。一番交谈,很快发现喻工也是个乐天派。下面是他的话:

我从四川农村来,塔中虽说艰苦,但比起小时候吃的苦不算什么。印象里第一次跟测井队进塔中,当时路通了,没觉得沙漠有多可怕。我们从丘陵地区来,沙漠开阔,天空出现一轮太阳,马上想起“大漠孤烟直”的诗句。

到塔中的第六年,我遇到第一个工程,一天处理86万方天然气装置,是我们自己投的产。装置一次性投产成功,心情兴奋。2009年,我和几位同事带着20多个实习生,全程参与塔中第二联合站建设。它是塔里木油田第一套硫磺成型回收装置,也是一次性投产成功。当时用勺子去接生产出来的硫磺,越看越自豪,满心成就感。

沙漠腹地的作业区肯定艰苦,但塔中是人才培养的高速公路。这里有国内领先的技术和设备,很多年轻人留下,就是看好这里的前景。在塔中干好了,到别的地方不用愁。我编写过油气处理装置培训教材,每年分到塔中的大学生由我带他们前期培训,我告诉他们要深刻理解“随遇而安”,绝不要得过且过,碌碌无为。

“随遇而安”的人生观,就是很多时候,人不可能完全按自己意愿行事,人生有些事情不能强求,要顺应不同环境,先把当前这一步走好。就像沙漠的细沙那样,不管风吹到哪里,都能自成一道风景。现在年轻人都讲究人生规划,让自己怎么更充实更精彩,更能出成绩,这与扎根大漠、为祖国献石油做贡献,自然吻合。

我们中有人先行返家,从机场发来信息,说沙子要开箱检查。我这才想起,在塔克拉玛干忘了像他们一样,也装一瓶沙子带回作纪念。因为行程满,没工夫洗衣服,沙漠干燥,换下衣裤亦无汗渍,统统塞进箱里。回到家首先洗换下的衣裤鞋袜,盆底居然淘出一层细沙,收集起来装了小半瓶,真是意外收获啊。

现在,每当看到瓶里的黄沙,眼前便会浮现去井站时,前车后轮扬起的沙雾,油田与黄沙相伴相生,塔中石油人与沙共舞,舞出了人们生活的岁月静好,珍惜着,敬畏着,那样一群人便跃然眼前。(沉洲)

加强新时代廉洁文化建设 驻省交通运输厅纪检监察组:调研破题 提升监督质效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