持续深化国有企业腐败治理

日期:10-16
腐败国有企业

二十届中央纪委三次全会强调,坚持个案查处与系统整治相结合,深化整治金融、国企、能源、烟草、医药、基建工程和招投标等权力集中、资金密集、资源富集领域的腐败。山东省青岛市纪委监委把深化整治国企领域腐败问题作为重点任务、摆在突出位置,将正风肃纪反腐与深化改革、完善制度、促进治理贯通起来,聚焦关键人员、重点领域、突出问题,专项整治、系统施治、纵深推进,为推动全市国有企业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强纪律作风保证。

突出协同性,综合监督“查未病”。一是统筹推进,破解监督力量分散问题。会同市国资委出台《关于建立市直企业综合监督体系提升监督治理效能的指导意见》,督促指导各市直企业统筹合规、审计、财务、监事会等内部监督力量,形成各具特色的综合监督模式,建立完善党委集中统一领导、各类监督贯通融合的综合监督体系。二是协同联动,破解多头重复监督问题。推动各市直企业党委建立综合监督议事协调机构,明确细化相关职能部门监督职责,协同高效形成监督合力。三是融合贯通,破解监督质效不高问题。出台《关于加强市属国有企业政治监督的指导意见》,将监督有机嵌入企业治理和经营管理,将“事后”监督拓展为“事前事中事后”全过程监督。

突出精准性,严查案件“治顽疾”。一是从严纠治“四风”问题。深入分析国企领域行业特点,抓住违规吃喝、违规收送礼品礼金、违规配备使用公务车辆等问题,统筹有关监督检查室、派驻机构和企业纪检监察机构力量,先后组建13个联合察访组开展“室组企”交叉检查,发现市直企业纪律作风问题102个,问题线索15件,批评教育和处理31人。二是保持惩治高压态势。聚焦国有企业各级领导班子特别是“一把手”等重点对象,紧盯资金借贷、工程建设、物资采购等关键环节,深挖彻查重大损失、重大风险以及违规决策背后的腐败问题,严肃查处了一批国企领域新型腐败和隐性腐败典型案件,持续释放有腐必反、有贪必肃强烈信号。三是强化以案促改促治。用好案件资源,结合典型案件拍摄警示教育片、编印忏悔录,建设企业廉洁教育馆。常态化做好查办案件“后半篇文章”,结合查办的重点案件,注重剖析案件背后深层次问题和共性问题,围绕完善国资监管、促进企业治理等方面提出纪检监察建议。

突出系统性,专项整治“除病根”。一是下好专项整治“先手棋”。统筹组织推动,制定《青岛市市直企业重点领域突出问题专项整治工作方案》,统一工作步骤、时间安排、整治标准、保障机制等要求,确定金融、工程建设、招标投标、投资经营、资产资源交易和物资服务购销、违规投资决策等六个整治重点领域。坚持因企制宜,组织各市直企业针对本企业经济特点、行业规律、廉洁风险等实际情况,针对性从中选取1至3个整治重点,避免“一个药方吃药”。二是用足警示教育“活教材”。抓住“关键少数”,召开全市市直企业警示教育大会,对各企业党政“一把手”进行集中教育,通报国企领域突出问题,督促扛牢管党治党政治责任。管住“绝大多数”,用活案件资源,开展形式多样的警示教育活动。三是打好监督治理“组合拳”。一方面,针对市直企业集中力量起底排查问题线索,优先处置、一查到底,形成有力震慑;另一方面,督促市国资、财政等部门切实履行出资人职责和业务主管职责,指导推动各国有企业党委切实履行主体责任,推动监管责任、主体责任、监督责任一体贯通、协同发力。

突出实效性,促进治理“增活力”。一是追赃挽损及时有效。坚持边办案、边发现、边监督、边挽损,对国企领域违规违纪违法问题背后的国有资产损失问题一盯到底、紧抓不放,多措并举、及时挽损。二是建章立制堵塞漏洞。推动国有企业围绕权力运行的关键环节深化改革、健全机制,从制度上压缩权力寻租空间、铲除腐败滋生土壤和条件。三是正风肃纪修复生态。将查办案件与推动案发企业净化生态、重塑企业文化同步谋划、有机结合,为企业发展清障护航、注入动力。(刘强吴衫)

清风丨但愿苍生俱饱暖 不辞辛苦出山林 提升了结类问题线索处置质效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