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丨整治“滥挂牌”现象 把为基层减负进行到底

日期:08-20

牌子多到挂到食堂、不挂牌影响考核排名、为方便“就近挂牌”……部分地方基层组织门口密密麻麻的牌子,不仅占住了空间,也牵制了基层干部做事的手脚。

一块牌子代表一项职责任务。诸如各种“之家”“基地”“服务站”“推广中心”等牌子一旦挂上墙,就会有相应的考核、材料报送、工作留痕等要求任务接踵而来……一段时期以来,“滥挂牌”现象成了困扰基层干部、牵扯其精力的一大障碍。有些部门错误地认为,牌子上墙就是工作落实了、事项下沉了,就等于把责任压下去了。于是乎,随意挂牌、派活,甚至把本该上级职能部门承担的工作压力往下转嫁,让本该“扮配角”的基层组织挑起了主角“担子”,并通过督办、排名、问责等方式层层加码、推动落实。这与为基层减负的要求是极其相悖的。

群众热切期盼少挂“牌子”多干实事。如今基层的职能、职责、分工是非常明确的,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也是非常清楚的,与挂不挂“牌子”是没有关系的。而许多虚头巴脑的牌子,根本没有什么实际意义和作用,就是典型的形式主义,给基层带来了不必要的负担。针对“滥挂牌”现象,中央三令五申禁止,并列入了整治形式主义为基层减负的工作重点。中央层面整治形式主义为基层减负专项工作机制会议明确要求,着力清理基层组织“滥挂牌”问题,规范基层事务职责准入制度,从源头上加强审核把关。这标注着把不必要的牌子摘下来,已经成为一种共识和行动。

摘牌减负不能“一摘了之”。“滥挂牌”现象的背后,不仅折射出以形式主义落实工作责任的问题,更反映了一些部门政绩观存在的偏差。他们把“发牌子就是发任务,挂牌子就是挂责任”作为信条,让形式主义“改头换面”悄然潜行。但万变不离其宗的是,虚多实少,喊口号的软功夫多,抓落实的硬功夫少,只讲形式、不重内容,只求过程、不管结果,只看表面、不顾实质,其目的就是哗众取宠、欺上瞒下、投机取巧,给基层干部添负、添堵。只有把解决“滥挂牌”问题落实到制度层面,用制度的刚性保证摘牌减负落实,才能确保为基层减负不偏差、不走样、制度化、长效化,让群众的期盼更有保障。

摘牌减负不能“只摘不管”。清理“滥挂牌”问题,不仅要把门前多余的牌子摘掉,更要把牌子背后的事项清退。特别是对“隐性挂牌”加重负担问题更要揪住不放。为了规避整治,有的地方竟然推出了“活动式挂牌”,“谁来检查就挂谁的牌”成为基层的“隐性负担”。新修订的《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增写了对“工作中搞层层加码、过度留痕,增加基层工作负担”等行为的处分规定。对“滥挂牌”现象不仅要设置高压线,出重拳整治,更要鼓励群众参与到挂牌的监督中来,建立健全长效监管机制,防止挂牌反弹,确保牌子取得下、服务有保障、问题不反弹、减负不偏差,把为基层减负进行到底,有效提升基层组织服务群众的水平和质效。(防城港市纪委监委)

桂林:专项监督助力旅游市场规范有序 贵港: 建立共享资源库 分层分类开展警示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