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8日,江苏省高水平医院建设暨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推进会在南京举行。细看会议流程,协同推进高水平医院建设集中签约是“重头戏”,现场共签署48份“高含金量”合作协议。省内高水平医院牵手“国家队”,与12家国家医学中心、9家国家级科研院所和全国重点实验室达成合作协议。
着眼百姓就医“大病不出省”目标,江苏正集中力量、聚焦重点,努力在医疗“高原”上打造更多“高峰”。记者通过采访,探寻这48份协议背后的故事。
高位嫁接“国家队”资源
去年4月出台的《江苏省高水平医院建设实施方案》提出,用3年时间支持16家重点医院创建高水平医院。
江苏拥有综合类、专科类、中医类三级公立医院共170家,数量居全国第三。然而,与优质医疗资源集中的北上广相比,江苏“高原”多、“高峰”少,当下最迫切的是进一步提升能力水平,补齐医疗领域“高峰不高”的不足。
“高位嫁接”顶级资源,是为了推动医疗水平实现新突破。与国家医学中心、国家级科研院所、全国重点实验室等重大平台签约,与知名生物医药企业签约,与引进高层次人才签约……48份合作协议的签订,标志着江苏高水平医院与“国家队”合作迈向更广阔空间。其中,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作为心血管疾病国家医学中心,将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纳入阜外医院心血管病技术培训中心体系,帮助提升心血管疑难重症诊治、学科建设、科技创新、人才培养等能力。南京市儿童医院和北京脑重大疾病研究院的“牵手”,将率先破解脑疾病预防和治疗研究的疑难问题。
当天,南京鼓楼医院一口气签下4份框架协议,涉及学科建设、科研创新、人才培养等方面。在该院院长于成功看来,该院和上海市第六人民医院国家骨科医学中心的合作是强强联合和优势互补。此次“牵手”,在疑难病例诊治、科研创新、人才培养等方面都能够起到“1+1>2”的效果,更有利于推进骨科的医学进步和现代创新。
中药制药过程控制与智能制造技术全国重点实验室与江苏省中医院“牵手”成功,中国工程院院士、江苏康缘药业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肖伟对此同样用了“强强联合”这个词。“医院除了治病救人,还要往研究型方向转变,加快药物研发,才能驱动临床技术不断提升。”他说,两方合作打造“医、教、产、学、研”共同体模式,能更好为省内其他医院探索合作经验,形成可推广可复制的模式。
医院有了更多“院士顾问”
此次推进会还推出“硬核举措”,让省内医院拥有高水平医院建设的“院士顾问”。
中国工程院院士、国家肿瘤中心主任、上海东方肝胆外科医院肿瘤中心主任王红阳和江苏省肿瘤医院是“老相识”。2013年开始,王红阳院士担任江苏省恶性肿瘤分子生物学及转化医学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主任委员。“在肿瘤基础科研领域,王院士对我们重点实验室的指导不仅提升了我们在恶性肿瘤学科领域的学术实力,也发挥了示范引领、团队培养、创新创业和产学研结合等多方面作用。”江苏省肿瘤医院党委书记束一平对院士和医院的“双向奔赴”充满期待,“顶尖科学家为学科发展、肿瘤的研究方面提供前瞻性建议,同时他们所营造的敢于探索未知、敢于挑战难题的科研氛围,也将推动医院的基础研究不断突破。”
中国工程院院士、北京大学国际癌症研究院院长、苏州大学苏州医学院院长詹启敏和江苏缘分颇深。他1984年毕业于苏州医学院,2021年担任苏州医学院院长,将苏州视为“第二故乡”。作为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的“院士顾问”,詹启敏透露,一方面要继续发挥附一院的血液科、心胸外科、骨科等传统优势,另一方面还将帮助建设细胞治疗、免疫治疗、肿瘤中心等高精尖平台。
蓝图已绘就,再上一个“高峰”
“聚焦领军人才培养”“聚焦疑难重症诊治能力提升”“聚焦运营效能提升”——推进会上,省卫健委主任谭颖用三个“聚焦”阐释一年多来在“高原”之上起“高峰”的再突破。
高水平医院建设蓝图已绘就,接下来如何脚踏实地一步步走稳?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医学科学院院长王辰认为,高水平医院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必须全体系构建、全手段运用、全方位统筹,全面实现资源整合、人才聚合和服务融合。江苏聚力打造高水平医院,可以让大医院的学科优势、资源优势下沉,向周边地区辐射,推动医疗水平从“一院强”到“一地强”,从而造福一方百姓。
詹启敏院士建议,将生命科学、人工智能、大数据等为代表的前沿科学技术融入医疗实践,也有必要在全省协调建设医疗健康大数据库、临床样本库等,让医院、高校、科研院所和企业共享数据,推进高水平科学研究、新药研发、医疗设备研发。
谭颖表示,建设高水平医院,是推动全省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的有力抓手。省卫健委将锚定建设国家医学中心、国家区域医疗中心目标持续发力,确保高水平医院建设取得扎实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