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成年人犯罪总体呈下降趋势,但学生欺凌和暴力行为备受关注。5月29日,北京高院发布《北京法院未成年人审判工作白皮书(2019-2024)》。白皮书表示,一些学生欺凌、暴力事件最终演变为故意伤害、寻衅滋事等刑事犯罪,施暴者均受到法律的严肃制裁。
数据显示,2019年至2024年4月,北京法院累计审结各类涉未成年人一审、二审案件25563件,其中民事案件占比88.3%,刑事案件占比10.1%,行政案件占比1.6%。白皮书称,未成年人犯罪总体呈波动下降趋势,未成年被告人人数从2019年的229人降至2023年的96人,降幅约58%。民事、行政方面,因父母藏匿、抢夺未成年子女引发的抚养、监护、探望纠纷案件,未成年人校园侵权、运动伤害案件以及涉未成年人生存、发展权益的行政案件等增长趋势比较明显。
北京高院副院长任雪峰表示,北京法院依法高效公正审理涉未成年人各类案件,在刑事审判中注重发挥“教育、感化、挽救”作用,在民事以及行政审判中注重将未成年人利益最大化原则落到实处。
白皮书还显示,当前未成年人接触网络新事物的意识更强、途径更多,网络上不良信息对未成年人身心健康的负面影响极大。一些未成年人判断力、自控力差,容易因沉溺网络而诱发侵害人身或财产权益犯罪,同时也容易因受诱骗、蛊惑成为不法分子的网上“猎物”。近年来,北京法院审理的涉未成年人网络犯罪、以网络为媒介犯罪案件上升趋势明显。有的不法分子利用未成年人身心不成熟、求友求财心切的特点,以交友、心理辅导、介绍兼职等方式将未成年人诱骗至线下实施犯罪;有的则专门以未成年人为目标,通过直播打赏、游戏充值、低价购买奢侈品等方式非法向未成年人索取钱财。
未成年人校园侵权、运动伤害案件多发。白皮书指出,近年来,学生在课间活动、体育教学、竞技运动中因意外伤害、他人侵权、救助不及时、学校教育管理不到位等原因受到人身损害引发的纠纷案件呈增长趋势。统计显示,此类案件发生在小学、初中校园的比例较高,学校在95%以上的案件中成为被告。因较为激烈的竞技运动、追逐嬉戏打闹而产生的身体碰撞在所难免,如何科学公平认定受害者、致害者和教育管理者的责任,是审理此类案件的关键所在。
除此之外,学生欺凌、暴力事件也引发关注。北京高院调研显示,学生欺凌、暴力的表现形式或为结伙约架、索要财物、肢体冲突,或为身体殴打、语言威胁、精神控制、侮辱诽谤。学生欺凌和暴力行为隐蔽性强,且往往具有持续性、群体性特征,在给未成年人的身体、心理带来严重伤害的同时,也影响了校园安全建设。在涉学生欺凌、暴力因素的具体案件中,约60%为民事侵权纠纷,施暴未成年人及其监护人被法院依法判决赔偿受害者人身损害的各项经济损失;一些欺凌、暴力事件后果严重、性质恶劣,演变为故意伤害、寻衅滋事、聚众斗殴、强制猥亵等刑事犯罪,施暴者均受到法律的严肃制裁。
任雪峰表示,要依法惩治未成年人违法犯罪行为,充分发挥刑事审判的惩戒、警示、教育作用,坚持“宽容但不纵容”,切实做到惩防并举。
责任编辑:张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