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法院加大涉知产案件惩罚性赔偿适用力度。4月25日,北京高级人民法院通报北京法院2023年度知识产权司法保护状况。澎湃新闻(www.thepaper.cn)注意到,去年北京知产案件适用惩罚性赔偿的案量涨幅明显,判赔金额从数万元至数千万元不等。
北京高院副院长任雪峰介绍,去年全市法院新收各类知识产权案件60929件,审结68855件,依法审理了一批疑难复杂、新类型及社会广泛关注的案件,为维护公平竞争市场秩序、激励保障科技创新、依法保护文化创意成果提供有力司法保障。
在涉“利乐”包装滥用市场支配地位纠纷案中,北京法院在行政处罚决定作出后,支持当事人的民事损害赔偿请求,严格依法规制垄断行为;在“强硕68”植物新品种权无效行政纠纷案中,明确品种权人委托育种并回购繁殖材料的行为不属于导致品种丧失新颖性的销售行为,保护育种者研发及委托制种热情,有效激励育种创新;在某导航电子地图著作权侵权纠纷案中,认定导航电子地图构成图形作品,并判决被告赔偿四某图新公司经济损失6000余万元,该案系适用著作权法对导航电子地图进行保护的典型案例;在“AI文生图”著作权纠纷案中,对人工智能生成物的著作权保护路径作出了积极探索。
北京高院民三庭庭长张晓津介绍,2023年,北京法院共在26件侵害知识产权案件中适用惩罚性赔偿,较2022年适用惩罚性赔偿的案件量涨幅明显。适用惩罚性赔偿的案件涉及侵害专利权、商标权、著作权、商业秘密等知识产权案件类型。判赔金额从数万元至数千万元不等,惩罚性赔偿倍数自1倍至5倍不等。
发布会上,五起知识产权惩罚性赔偿列入典型案例。比如,在“全方位”模仿“野格”啤酒侵害商标权及不正当竞争纠纷一案中,被告从利口酒酒瓶标签、瓶盖、网站宣传等各方面模仿权利标识,属于“全方位”品牌模仿的情形,法院适用惩罚性赔偿,判决被告赔偿1000万元。
“知识产权惩罚性赔偿在对侵权人进行惩罚的同时,还具有遏制和预防侵权的重要功能。”张晓津表示,惩罚性赔偿的适用,对于依法惩治和震慑故意严重侵权行为,对于进一步优化法治营商环境、助力首都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责任编辑:刘德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