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观察者网
据中国驻俄罗斯大使馆网站消息,4月1日,张汉晖大使就中俄合作、乌克兰危机、巴以冲突、南海局势等问题接受俄罗斯《消息报》书面采访。采访内容同时在《消息报》当天报纸和网站发布。
采访全文如下:
一、2023年12月,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表示,截至2023年底中俄贸易额已超过2000亿美元的目标。中方是否有计划将贸易额提高至3000亿美元?是否计划自俄罗斯进口新的商品种类以及中国是否会新增对俄出口的商品种类?
在两国元首的战略引领下,近年来中俄经贸合作砥砺前行,显示出强大韧性和互补性。一是双边贸易高速增长。2023年中俄货物贸易额同比增长26.3%,达2401.1亿美元,提前并超额实现两国元首确定的目标,中国连续14年保持俄第一大贸易伙伴国地位,俄跃升中国第八大贸易伙伴。今年1-2月增长势头依然稳固,货物贸易额达370.1亿美元,同比增长9.3%。二是贸易结构持续优化。2023年,中国对俄机电产品出口同比增长69%,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增长22.4%,汽车及零部件出口增长374%。其中对俄整车出口超90万辆,俄罗斯成为中国汽车第一大出口目的地国,中国品牌手机、电视、洗衣机、冰箱等产品兼具质量上乘和高性价比优势,日益受到俄消费者青睐。能源贸易在双边贸易中的“压舱石”作用进一步凸显,俄是中国煤炭、原油、天然气主要进口来源国。两国农产品贸易稳步增长,市场准入不断放宽,俄猪肉等农产品获准输华,面粉、牛肉、冰淇淋等广受中国消费者青睐。中俄本币结算比重持续增长,普京总统表示本币结算在双边贸易中的占比已超80%。三是合作领域不断拓宽。能源基础设施建设等领域重点项目稳步推进,黑河公路桥、同江铁路桥过货量显著提升。经贸制度安排加快构建,两国工商界经贸交流日趋密切,往来团组络绎不绝。双方成功举办中俄商务论坛、第七届中俄博览会等,并加快打造5G、跨境电商、数字经济、生物医药、绿色低碳等新的增长点。
当前形势下,国际和地区局势动荡加剧,全球产业分工矛盾加大,产业链供应链不稳定不确定性因素增多。西方对俄单边制裁使中俄正常经贸合作面临物流运输、金融结算等多重考验。但中俄经济结构高度互补,双边经贸关系潜力大韧性强,发展经贸合作基础牢、底气足。今年前两个月的贸易数据再次表明,中俄经贸合作的基本盘依然稳固,双方更多优质产品正在进入对方市场,为两国民众带来实实在在的获得感。我们坚信,在两国元首的战略引领下,在两国政府、地方和实业界的共同努力下,中俄双边务实合作将再上新台阶。
二、2023年初,俄罗斯取代沙特阿拉伯成为中国最大的石油供应国。中国是否计划与俄罗斯开展新的大型石油项目或同俄罗斯公司签订石油产品合同?
俄罗斯连续多年位居中国石油供应国前列。2023年中国全年自俄进口原油1.07亿吨,同比增长24%,约占全年中国原油总进口量1/5。根据中国海关总署公布的数据,今年1-2月,中国自俄进口原油量价齐增,进口量同比增长13%,两国原油贸易持续稳步健康发展。尽管外部环境变化丛生,中俄双方始终保持沟通协作,共同推进重大合作项目。中国能源市场潜力巨大,我们愿持续扩大对俄合作,不断寻找新的合作项目,扩展能源领域全产业链合作,建立更加长期稳固的合作模式。
三、中国始终致力于和平解决乌克兰危机。2023年,中国提出了自己的和平计划,此外,中国政府欧亚事务特别代表李辉两次访问包括俄罗斯和乌克兰在内的欧洲多个国家。3月13日,中国和北约在北京举行安全政策对话,就乌克兰危机展开讨论。中方目前是否已准备好成为解决乌克兰危机的正式调解人,并为俄乌双方提供谈判平台?
乌克兰危机全面升级已满两年,战事仍在持续延宕,当前最紧迫的就是恢复和平。过去两年来,中方同包括俄罗斯、乌克兰在内各国深入沟通,为应对危机发挥建设性作用。不久前,中方开展第二轮穿梭外交,同俄、乌以及有关欧洲国家就如何尽早实现停火止战、推动危机政治解决等问题深入交流,各方均赞赏中方穿梭斡旋所作努力,期待中方发挥更大建设性作用,一致认同中国作为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可发挥独特作用,推动各方求同存异、凝聚共识,为举行和谈积累更多有利条件。
事实证明,中方没有袖手旁观,没有拱火浇油,更没有从中渔利。我们所做的一切,都只有一个目标,就是为止战凝聚共识,为和谈铺路搭桥。当前,各方对和谈问题的认识仍存在差距,但均同意最终将通过谈判实现和平。中方支持适时召开俄乌双方认可、各方平等参与、对所有和平方案进行公平讨论的国际和会,愿继续发挥自身独特作用,为推动政治解决乌克兰危机贡献中国智慧和力量。
四、韩国和朝鲜之间的紧张局势正在加剧。中国是否准备成为解决半岛冲突的正式调解人?中方是否已有解决方案?目前是否正在同韩国、朝鲜讨论这种可能性?
中方密切关注半岛局势,始终为推动政治解决半岛问题发挥建设性作用,国际社会对此有目共睹。中国有句老话,治病须治本。半岛问题的根本,在于朝鲜面临的外部安全威胁长期得不到消除,朝方的合理安全关切始终没有得到解决。药方也是现成的,就是中方提出的“双轨并进”思路和“分阶段、同步走”原则。所谓“双轨并进”和“分阶段、同步走”,指的是各方应在推进无核化进程、积极构建半岛和平机制的同时,分阶段、同步地解决包括朝鲜在内各方的合理安全关切。必须指出,个别国家在半岛周边举行刺激性军演、搞施压对抗的“小圈子”,只会激化各方矛盾、加剧地区紧张,无助于化解冲突、增进互信。
一直以来,中方通过各渠道同包括朝韩在内的有关各方保持着密切沟通,敦促各方保持冷静克制,开展对话接触,避免采取导致局势紧张升级的行动。作为朝鲜半岛近邻和负责任大国,中方将继续积极维稳促谈,为推进半岛问题政治解决、各方早日恢复接触对话、东北亚实现长治久安发挥建设性作用。
五、2024年1月,中国和阿盟提议就加沙地带局势召开国际和平会议。会议是否有具体日程?若无,是什么阻碍了会议的召开?
当前加沙冲突持续升级,导致严重人道主义灾难,负面外溢效应加速扩散,中方对此深表关切。今年1月,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外交部长王毅访问阿拉伯国家联盟期间,同阿盟秘书长盖特举行会谈。双方就巴以冲突深入交换意见,达成广泛共识并发表联合声明,其中就包括呼吁尽快召开广泛参与的国际和平会议,体现国际权威,推动制定具有约束力的路线图,根据具体时间表落实“两国方案”,并在此基础上推动重启巴以和谈,实现巴以两国和平共处,为本地区全体人民带来安全与和平。关于会议的召开时机、地点和主办方,需要各方协商确定。中方欢迎联合国为此发挥积极作用。
中方高度重视俄方在地区事务中重要影响力,愿同俄方保持密切沟通。中方呼吁把推动巴以全面停火作为压倒一切的优先目标,将继续同安理会成员和国际社会一道,为停火止战、缓解灾难、落实“两国方案”、实现巴勒斯坦问题全面公正持久解决发挥建设性作用。同时,中方也敦促美方真正秉持公正和负责任态度,为推动加沙停火作出正确选择。
六、中国与东盟国家共同制定的“南海各方行为准则”目前处于什么阶段?若南海其他有关国家(如菲律宾、越南、马来西亚)分别缔结行为准则,中方将采取什么应对措施?
南海是地区国家的共同家园。多年来,地区国家已就管控争议、增进互信、推动合作形成了行之有效的实践和经验。中国和东盟国家坚持对话协商妥处分歧,共同推动南海局势保持总体稳定,为各自发展提供了良好环境。存在的争议坚持由直接当事国通过对话协商谈判加以妥善管控解决,海上和平坚持由中国和东盟国家共同努力加以维护,这是《南海各方行为宣言》的核心要义。中方一贯主张由直接当事国通过友好协商和平解决争议,同时中方捍卫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意志决心坚定不移。
制定《南海各方行为准则》是中国和东盟国家落实《南海各方行为宣言》的一项重要任务。在中方大力推动下,《准则》已成功完成二读,启动了案文三读程序。中方愿同东盟国家一起努力,加快推进《准则》磋商,争取早日达成有效、富有实质内容、符合国际法的《准则》,切实把南海建成和平、友谊、合作之海。任何脱离《宣言》框架,违背《宣言》精神的做法都是无效的。
七、2016年,国台办与台湾大陆事务主管部门联系沟通机制中断。中方是否愿意恢复该机制,恢复的条件是什么?目前是否正在讨论这种可能性?
俄方在台湾问题上始终坚定奉行一个中国原则,中方对此高度赞赏。体现一个中国原则的“九二共识”是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共同政治基础,坚持“九二共识”是两岸联系沟通机制得以建立、运作的必要条件。台湾执政当局拒不承认“九二共识”,不认同两岸同属一个中国,破坏了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政治基础,导致两岸联系沟通和协商谈判机制中断,对此应付完全责任。大陆方面在“九二共识”基础上推进两岸制度化交往,维护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立场始终如一。如果台湾当局确有改善两岸关系发展的诚意,就应该承认“九二共识”,认同两岸同属一中,回到双方的共同政治基础上来,只有这样,两岸制度化交往才能得以延续。
八、目前,正式申请加入和正在等待加入金砖合作机制的国家数量各是多少?是否计划在2024年扩员?哪些西方国家对金砖国家感兴趣?
金砖扩员体现了金砖国家同广大发展中国家团结合作的决心,符合国际社会期待,符合新兴市场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共同利益。中国担任金砖国家主席国期间启动了扩员进程,并同各方一道稳步推进金砖扩员。去年8月,金砖国家领导人作出历史性扩员的重要决定。从今年1月1日起,沙特、埃及、阿联酋、伊朗、埃塞俄比亚成为金砖国家正式成员,金砖成员国数量从5个增加到10个。这次扩员也是金砖合作的新起点,将给金砖合作机制注入新活力,进一步壮大世界和平发展的力量。
目前,许多新兴市场和发展中国家正积极考虑加入金砖国家,30多个国家提出了申请,彰显了该机制的吸引力和感召力,以及新兴市场和发展中国家推进合作、共谋发展的巨大热情。中方对金砖合作的未来充满信心。2024年是“大金砖合作”开局之年,中方将积极支持俄罗斯主席国工作,愿同各方一道,秉持开放包容、合作共赢的金砖精神,深化和拓展各领域务实合作,持续推进金砖机制建设,推动“大金砖合作”不断取得新成果。
责任编辑:陈琰SN2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