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忆 | 战地年味

日期:02-02
红军毛泽东

“不须迎向东郊去,春在千门万户中。”春节,是中国人最浓烈的乡愁;年味,是中国人最沉醉的味道。

年味,和平年代是火红的春联、响亮的鞭炮、丰盛的年夜饭、家人团聚的欢声笑语。然而,有这样一个时期,有这样一群人,为了国家和民族的利益,为了人民的幸福安康,他们的年味是“闻鸡久听南天雨,立马曾挥北地鞭”,是“寒风裂征衣,飞雪裹战袍”,是“剑戟多砥砺,神州无烽烟”。

这就是革命年代的战地年味。

战地年味弥漫着浓浓的硝烟味

1929年春节前夕,离开井冈山根据地的红军,一路风餐露宿、艰难前行,前有敌军堵截、后有追兵紧逼,到了十分艰难的境地。2月9日,正好是农历大年三十,红军到达江西瑞金的大柏地山区。大柏地在瑞金以北,有一条十余里长的峡谷,山高林密,具备打伏击战的地理优势。毛泽东与朱德察看了大柏地的地形后,立即召开前委扩大会议,作出战略部署。

2月10日,农历正月初一,一路紧追不舍的国民党刘士毅旅两个团进入红军的口袋阵。战斗在15时左右打响。红军弹药少,很快打光了,战士们便用刺刀、枪托、木棍、石头同敌人血战。紧要关头,朱德指挥埋伏在半山腰作为总预备队的独立营直属队向山下猛冲……响彻山谷的枪炮声、厮杀声,是绝地反击的号角,是庆祝胜利的炮仗,成为大柏地特有的春节记忆。

这次战斗,红军将敌军两个团大部歼灭,俘敌正副团长以下800多人,缴获800多支枪。陈毅在后来给中央的报告中称,大柏地之战“是役我军以屡败之余作最后一掷,击破强敌。官兵在弹尽援绝之时,用树枝、石块、空枪与敌在血泊中挣扎,始获最后胜利,为红军成立以来最有荣誉之战争”。经此一战,红军在瑞金站住了脚,新年迎来了新气象。

1933年,毛泽东再次来到大柏地,目睹战场遗址,想起当年的战斗情景,不禁心潮澎湃,写下了《菩萨蛮·大柏地》:

赤橙黄绿青蓝紫,谁持彩练当空舞?雨后复斜阳,关山阵阵苍。当年鏖战急,弹洞前村壁。装点此关山,今朝更好看。

战地年味奏响着胜利的捷报声

1931年1月,中央苏区第一次反“围剿”取得重大胜利,并且活捉了国民党前线总指挥张辉瓒。1月5日,毛泽东、朱德等在宁都小布召开总司令部会议,会上决定为庆祝第一次反“围剿”胜利,要高高兴兴地欢度春节。

据毛泽东的警卫员吴吉清回忆,这是他第一次看见苏区人民喜迎新春的场景。小布到处生机勃勃,喜气洋洋。妇女们忙着打扫房子,蒸煮节前节后的吃食。孩子们换上了新衣服,拿着爆竹,满街上“咚——嘎”地响个不停。部队、机关、工厂、学校的联欢会,更是天天不断。家家户户门上贴了大红对联,在阳光照射下闪闪发光——上联:翻身不忘共产党;下联:永远跟着红军走;横批:饮水思源。

2月17日,正月初一。用胜利捷报欢度春节的氛围推向了高潮。欢歌声、锣鼓声、爆竹声此起彼伏,响彻全镇。街上人山人海,不论男女老少,大家都穿着干净整齐的衣服,手里拿着红绿纸旗,从四面八方涌向庆祝大会的会场。

会场上,彩旗飘扬、横幅高悬,上书“热烈庆祝反围剿胜利暨迎新春大会”。在经久不息的欢呼声中,毛泽东登台讲话,他说,我们红军四万,只用了五天时间,就打败了十万敌军的大围剿,这是红军史上的一次大胜利。这个胜利,是红军的胜利,是苏区人民积极支援红军、保卫苏区的胜利。

“昨夜斗回北,今朝岁起东。”根据地军民用胜利的捷报欢度春节,是胜利的喜悦,更是对明天的希冀。

战地年味洋溢着暖暖的好作风

节日是一面镜子,能照出真正伟人平凡而真切的爱。延安时期,毛泽东等中央领导同志工作安定下来,过年的喜悦与团拜,又回到他们的生活中。

1941年春节,中央机关举办戏剧演出,邀请十里八乡的老乡们前来观看。有一天晚上,毛泽东走进礼堂,看到前面的座位都留给了中央领导同志,接着坐的是干部战士,而老乡们都坐到了靠后的位置上。他对干部战士们说,老乡们生产忙,看戏机会少,要跑很远的路过来不容易,我们应该让他们坐最前面。说完,自己带头坐到最后面,而老乡们也被干部战士一个个请到了最前面。几十年来,这件事一直被延安人民传为美谈。

在延安,毛泽东等中央领导同志不仅请老乡们看戏,还在枣园小礼堂请乡亲们吃饭。礼堂内,高朋满座,温暖如春,欢声笑语不绝于耳,足足摆了几十桌。每桌由一位中央领导作陪,软糕、油馍、麻糖等糕点琳琅满目,都是乡亲们自己带过来的。毛泽东与大家握手、敬酒,说你们都是我的老邻居,不要讲客气,过几天我还要到你们家里去拜年呢。于是,乡亲们都把自家打扫得干干净净,等着毛主席光临。不过每次毛泽东去各家拜年总是来去匆匆,不吃饭更不喝酒。

看戏群众坐前面,过年请老乡们吃饭,在春节这个传统节日里,我们党的领导人不忘联系群众,形成了“只见公仆不见官”的生动局面。

战地年味凝结着深深的鱼水情

战争年代,战事频繁,生活条件极为艰苦,想过一个有滋有味的春节只能是一种奢望。但深深的鱼水情给节日增添了别样的温暖,留下了许多动人的佳话。

1947年春节前夕,太行山根据地的群众惦记刘伯承的身体,特意以贺年的名义给刘伯承送来了食品和衣物。刘伯承要求地方政府和群众不要送给他个人礼品,并将收到的礼品全部分给战士们。

一天,刘伯承夫人汪荣华收到一封署名“小高壁村妇救会”的信,信中写道:“我们也像你一样爱他,可我们不能亲自去照顾他,给他送点东西补补身子,他又不让,我们没办法,只有请你代我们好好照顾他……”刘伯承把这封信当作十分珍贵的春节礼物,传给战士们看,读给战士们听。他说,为了庆贺新春的到来,我们一定要以特有的方式给太行山人民拜年,这个特有的方式,便是多打胜仗,用胜利为人民恭贺新春。

战地年味展现着昂扬的精气神

中国人过年离不开放鞭炮。再清贫的日子,再纷乱的岁月,只要到了年节,人们都会放上一串串大红鞭炮,吓走妖魔,祈来福祉。

1951年春节,志愿军26军战旗报社总编辑李治亭和战士们在朝鲜战场度过除夕。敌机不时掠过阵地上空,部队警惕地注视着敌人阵地,留下一些战士在地堡里包饺子。“每逢佳节倍思亲。”有战士讲起了在老家过年的情景,不知不觉眼睛湿润了;有战士看到敌机投下照明弹映亮夜空,幽默地说:“嗬!敌人给我们送来了节日礼花!”李治亭边采访,边与战士们一起包饺子,大家情不自禁地唱起了《中国人民志愿军战歌》:“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歌声此起彼伏,满怀着志愿军战士对祖国亲人的思念之情。

敌人没有消停,飞机不时前来投弹、扫射。闹腾一阵后,突然不见了。战士们正在诧异,敌机怎么一下子就溜走了呢?这时连长从指挥所打来电话:“同志们,好消息,配属在我连阵地上作战的高射炮打中了一架敌机,其余敌机夹着尾巴逃跑了……”喜讯传来,地堡里一片欢呼声:敌人给我们送来了过年礼物。战士们在地堡里边吃着饺子,边唱着歌儿、说着快板书,迎接新年的到来。

随着新年第一缕晨曦掠过天际,胜利的捷报传遍了抗美援朝阵地,也穿过鸭绿江,飞向祖国……

穿越时空的经纬,革命年代的这些春节故事流传了下来,鲜活在人们的记忆中,并沉淀为一种精神。革命前辈的战地年味,让人温暖,令人感动,更催人奋进。(向贤彪张挺博)

青史斑斑 | 思乡情意浓 “三界碑”下话变迁——京津冀协同发展十周年观察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