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大利亚“对话”网1月5日文章,原题:美国发明购物中心,但中国正谱写新篇章
在中国进行的最近一次研究之旅中,我漫步在上海郊区某购物中心,其中一些商店空荡荡的。但也有惊喜。在一条过道,一群家长坐在椅子上注视着他们的孩子跟着老师练习芭蕾舞。这片最初为零售设计的空间变成了舞蹈工作室。
从1990年到2020年,闪亮的大型购物中心在中国城市中雨后春笋般冒出,以满足新兴中产群体的消费需求。在此期间,美国的建筑设计事务所在华设计了100多个购物中心。与美国一样,中国的许多购物中心曾陷入困境。疫情及网购兴起导致客流量大减,大量零售空间被闲置。
现在,中国的许多购物中心正被业主和用户重新打造成“体验殿堂”——配备新的聚会与互动场所。作为城市政策学者,中国购物中心的新用途令我着迷。在发明购物中心的美国,中国的这些实验可以成为创新应用零售空间的典范。
资料图:2024年1月5日,北京,顾客在王府井喜悦购物中心逛店。(视觉中国)
过去30年来,中国的购物中心经历起起落落。近来,媒体不断有知名商店和老牌购物中心关闭的消息。但中国人正在创造性地利用过剩的商场空间,新用户如今正填补非零售区域。
例如设有咖啡桌的室内走道和中庭,一些区域变成儿童游乐场,里面遍布巨大的充气人偶。深圳某购物中心设有屋顶宠物乐园、舞台、艺术展示区和遮阳草坪区。食品摊和小商贩等“非正规军”也在填补空白。我看到小商小贩在购物中心停车场和公共入口周围出售农产品、街头食品和手工艺品。随着商贩在曾经是开放空间的区域摆摊,空间正被重新配置。还有一些空间被改造为电动汽车展厅、艺术博物馆,以及设有舞蹈室、戏水池、小型溜冰场、健身房和瑜伽中心的游乐中心。一些空间被重新设计为艺术、烹饪课堂或电子游戏与虚拟现实体验区。武汉某购物中心还设有室内滑雪场。
我将这些实验视为商场意义的转变。购物中心曾是零售消费主义的殿堂,如今成为人们享受在网上无法获得的体验的乐土。美国的一些购物中心也在朝这个方向发展,但中国正以远比美国更大的规模付诸实践。中国正在改写美国设计的购物中心。(作者为美国马里兰大学巴尔的摩分校公共政策教授约翰·肖特,崔晓冬译)
责任编辑:刘德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