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成都12月3日电(记者张海磊、唐文豪)“大爷,你慢慢抬腿,关节这里疼不疼?”“放松,不用紧张”……12月1日下午,在四川省德阳市旌阳区孝泉镇卫生院的残疾人康复服务示范站里,69岁的谭少周正在医生戚兴林的指导下进行下肢肌力训练。
12月1日,在德阳市旌阳区孝泉镇卫生院,医生戚兴林帮助谭少周进行下肢肌力训练。新华社记者唐文豪摄
当天,卫生院的医生到谭少周所在的孝泉镇菖蒲村随访,老人告知医生最近感到腿部不舒服。随后,医生与镇卫生院联系后,将老人接到卫生院进行检查。
谭少周几年前患有脑梗,随后视力下降,下肢肌肉萎缩,出行只能靠轮椅。他是在孝泉镇卫生院建立档案的1348个残疾人之一。戚兴林介绍,全院有15个团队共88名医生为他们服务,今年为其中的310名残疾人提供了褥疮护理、口腔护理、运动康复指导等个性化服务。
据了解,残疾人群体分布分散,就医需求千差万别,在看病就医时容易遇到困难。如何整合相关资源,打通服务残疾人便利就医“最后一公里”十分重要。
为此,四川省残疾人联合会和四川省卫生健康委联合制定《关于为残疾人就医提供便利服务的意见》,研究制定提供预约挂号服务、安排专人提供导医服务、提供便利的药事服务等便利残疾人就医的举措。四川省各地在此基础上又进行了个性化探索。
在德阳市人民医院,记者注意到,在医院门诊大厅配置有可免费使用的轮椅或平板车,医院所有诊疗区域均设置有无障碍通道,可以满足平板车、轮椅通行。门诊高峰时段,还有志愿者在主要诊疗区域向残疾人群体提供讲解、引导等帮助和服务。
德阳市人民医院门诊部护士长邹惠祥介绍,从2019年开始,到医院就诊的残疾人群体凭有效证件或肉眼可辨的残障依据,在门诊办公室登记个人信息后,在后续就诊环节中,系统会自动进行身份识别,并在候诊显示屏上备注“优”字,实现优先就诊。
在德阳市旌阳区中医院,导诊台护士伍梓欣掌握了不少新技能。为了更好地为残疾人提供个性化导诊服务,医院派她参加了当地特殊学校老师举办的就医常用手语培训,并录制成视频在医院大厅播放。如今,面对听障人士的求助,伍梓欣显得更得心应手了。
康复是残疾人群体的基本需求,有利于提高其生活品质,减轻家庭和社会的负担。近几年,德阳市还探索建设了“市、区(市、县)、乡镇(街道)、村(社区)、残疾人家庭”五级残疾人康复服务体系。
12月1日在德阳市广汉市中医医院拍摄的免费轮椅借还区域。新华社记者唐文豪摄
近日,38岁的德阳广汉市金轮镇五里村村民江崇君不时会收到来自金轮镇卫生院医生的健康询问信息。小时候,他因意外被变压器电击,失去了双臂,日常靠双脚勉强能够实现基本生活自理。
2021年7月份,广汉市残联工作人员在下乡走访过程中了解到,江崇君因病导致腿部肌肉萎缩,已经在床上躺了两年多,基本生活只能靠年迈的父母照顾。残联工作人员立刻联系广汉市中医医院,组织医护人员入户进行初步诊断。
随后,医院安排救护车把江崇君接走,通过绿色通道直接入院检查,并进行康复评估及康复训练指导。
广汉市中医医院医生赵阳介绍,最初一段时间,江崇君主要由家人送到医院进行康复治疗。但是后面考虑到他的康复理疗、训练周期较长以及家庭实际情况,医务人员又为其制定了个性化的康复治疗方案,并建立了上下联动、多层次就医的康复微信群。除了每周一次到广汉市中医医院外,其余时间江崇君就近在金轮镇卫生院进行康复治疗。广汉市和金轮镇的医生还会不定时对他进行入户回访。
经过半年的康复治疗和定期复查,江崇君最终康复,并重拾运动训练。2023年,他参加了四川省第十届残疾人运动会50米仰泳项目,夺得铜牌。
12月1日,在德阳广汉市金轮镇五里村,金轮镇卫生院医生周远和江崇君(右)一起展示江崇君在四川省第十届残疾人运动会上获得的铜牌。新华社记者唐文豪摄
“虽然早已经康复了,现在还会收到医生的关心信息,心里感到很暖。”江崇君笑着说。据悉,2023年,德阳全市已有4万余名残疾人享受到就近就便的康复服务。
德阳市残疾人联合会相关负责人介绍,目前,全市已有38家医疗卫生机构成为残疾人友好医疗机构或建立残疾人就医便利服务站。下一步,将继续加强联动,建立完善跟踪评估机制,持续提升残疾人患者就医满意度。
(本文来自于新华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