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明星光耀海岱

日期:11-24
少昊东方市山东省文物山西省

文明星光耀海岱

日出泰山。视觉中国

孔子被誉为“至圣先师”,这是明代《孔子讲学图》(局部)。资料图片

孔子被誉为“至圣先师”,这是明代《孔子讲学图》(局部)。资料图片

龙山文化蛋壳黑陶杯,为国家一级文物。陈彧之摄

龙山文化蛋壳黑陶杯,为国家一级文物。陈彧之摄

大汶口文化刻符灰陶尊,有的学者将其释为日与月的组合。资料图片

大汶口文化刻符灰陶尊,有的学者将其释为日与月的组合。资料图片

大汶口文化经典器物,如鸟一样的白陶鬶。陈彧之摄

大汶口文化经典器物,如鸟一样的白陶鬶。陈彧之摄

临沂市博物馆藏汉画像石《庖厨图》拓片,这一部分显示的是烤串场景。陈彧之摄

临沂市博物馆藏汉画像石《庖厨图》拓片,这一部分显示的是烤串场景。陈彧之摄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一方人形塑了一方地域文化。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正在展出“礼运东方:山东古代文明精粹”,超过五十家博物馆提供的近440件(组)精品文物,向观众呈现了齐鲁大地的文物之美、文化之盛,展示了始终一脉相承的中华文明的东方文化基因和自身发展历程。

大汶口文化的白陶鬶,结合美学趣味与实用功能

中国疆域辽阔,各地自然环境不同,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了丰富的地域文化。

近年来,地域文化展览受到观众热烈关注,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在2021年举办了“华夏之华:山西古代文明精粹”,今年推出了“礼运东方:山东古代文明精粹”。一西一东,分开看各有各的特色,合起来看,则看到了中华文明多元一体的格局是如何形成的。

山西尤其是山西南部是中华文明的重要起源地,中国人第一次独立主持的现代田野考古就在山西运城夏县西阴村,1926年,李济先生在西阴遗址发掘到一批色彩鲜艳的彩陶,陶器上的玫瑰花图案被认为是“华”族的图腾。

在华夏族群生活于中原之际,山东居住着被称为东夷的族群。几代考古学家的辛苦工作,揭示出山东远古文化的序列,从后李文化到北辛文化、大汶口文化,再到龙山文化、岳石文化。东夷族群生活的区域,有巍峨的泰山,濒临浩瀚的大海,可以联系上古神话传说中的太昊、少昊。

“礼运东方”展的第一件展品是一件灰陶尊,属公元前4300年至公元前2500年的大汶口文化。其特殊之处是器身上有一刻符——山尖上托举着日与月,山和日的轮廓都十分清晰,夹在山与日之间的刻符似月,亦有学者认为似火乃至似云,因此对这一刻符的诠释也不同,有学者认为这一刻符就是“昊”字。

《左传·昭公十七年》记载,郯国国君郯子来鲁国访问,在鲁昭公举行的欢迎宴会上,他被问及少昊氏为何用鸟纪官?郯子是少昊氏的后代,对于上古文化十分了解,他提到黄帝氏以云纪官,炎帝氏以火纪官,共工氏以水纪官,太昊氏以龙纪官,之所以少昊氏以鸟纪官,乃因“少昊挚(挚为少昊的名字)之立也,凤鸟适至”。他列举了若干少昊氏的职官,如凤鸟氏执掌历法,在其下有玄鸟氏执掌春分和秋分,有伯赵氏执掌夏至和冬至等。

东夷族群将鸟视为自己的图腾。在大汶口文化及之后的龙山文化中,常见陶鬶这种器物,其形似鸟,这是大汶口先民的独特创造。“礼运东方”展中有一件双鋬白陶鬶,1977年出土于日照市莒县陵阳河遗址,为国家一级文物。陶鬶可能是一种酒器,可以温酒、斟酒,自然也能加热水。这件白陶鬶质地细腻,三只袋足饱满,既起到稳固的支撑作用,同时也加大了受热面积从而减少温酒时间,腹部装饰一圈附加堆纹,腹部上安装双鋬,最引人注目的是注酒的流,如一只鸟张开大口,引吭高歌。

另一件展出的封口白陶鬶,也出自陵阳河遗址,也是国家一级文物。如其名所示,这件白陶鬶,圆形封口上有筛眼,口部斜伸出鸟喙状的流,这样既能使煮水时透气,又能防止尘埃等掉入器中,污染其中的液体,完美结合了美学趣味与实用功能。

由这两件白陶鬶,我们能看到先民的不俗审美,它们将鸟等动物的形象融入到日用之物中,让日用之物不平凡,也能看到先民的高超手工技艺。倘若大汶口文化的白陶鬶尚不能满足我们对高超技艺的想象,那么龙山文化的蛋壳黑陶必不会使我们失望。

龙山文化的蛋壳黑陶杯,技艺高超并具有礼的意涵

在大汶口文化基础上发展起来的龙山文化,其存续时间为约公元前00年至公元前2000年,因最初在山东济南市历城县龙山镇(今为章丘区龙山街道)发现而得名。龙山文化最具代表性的器物就是蛋壳黑陶,请看这件来北京“出差”的山东博物馆镇馆之宝之一:蛋壳黑陶高柄套杯。

这件黑陶杯于1960年出土于潍坊市姚官庄遗址,由两个部分套合而成,上半部分是宽沿杯子,套在下半部分的细长柄内,柄身装饰竹节纹。蛋壳陶杯之所以如此命名,是因为杯壁薄如蛋壳,厚度大多在0.1到0.3毫米间,只有采用快速陶轮才能制作出这样的器物。与绚丽的彩陶不同,黑陶给人以沉稳、庄重甚至神秘的感觉,将陶器做成内外皆为有光泽的乌黑并不容易,龙山人应已掌握了“烟熏渗碳法”,简单说来,是在黑陶烧制结束时从窑顶向内缓缓注水,使炭火熄灭,这样就会产生浓烟,烟中含有大量碳元素颗粒物质,渗透到陶器中,从而制作出乌黑透亮的黑陶。

蛋壳黑陶代表了那个时代手工技艺的最高成就,直到今天,我们仍无法完全洞悉其制作奥秘,也很难复原出这样“黑如漆,亮如镜,薄如纸,硬如瓷”的蛋壳黑陶。龙山人耗费了大量精力生产这样独特的器物,成品非常少,能够保存到现在呈现在观众面前,实在是一个惊喜。

与这件镇馆之宝一同出土的,还有一件黑陶竹节纹豆,这两件器物都装饰类似竹节的弦纹。大汶口文化和龙山文化,大量涌现带有竹节装饰的器物,如高足豆、高足盘、高足杯等。中国人认为“器以藏礼”,在此观念的影响下,商周时代的中国人制造了大量精美的青铜礼器,或许这些带有竹节装饰的器物也有更深的意涵。

“礼运东方”展提醒观众注意礼和节的关系,《礼记·丧服四制》云“节者,礼也”,“礼”就是“节”,今天中国人还常用“礼节”一词;《礼记·乐记》云“比物以饰节”,即制作器物要装饰“节”。

“节”是节律,天地万物的运行都有其节奏、规律,礼虽然是人为制作的,其依据却是天地万物,故而“凡礼之大体,体天地,法四时,则阴阳,顺人情,故谓之礼”。

“节”是节制,讲求一种分寸感,运用礼的场合,既不能少了礼,也不是越隆重越好,往更宏观的方向看,中国人倡导天人合一,要以天道节制人的理性,人的理性尤其是工具理性的过度发展,带来了一系列自然与社会的问题,须有所节制,才能让万物和谐。

龙山文化的影响远超山东。庙底沟文化是仰韶文化中心分布区的文化之一,以河南三门峡市庙底沟遗址为代表,前文提到的西阴村遗址与之文化内涵相同,因此有的学者会使用西阴文化一词。考古学家在庙底沟遗址,寻找到了中原地区由仰韶文化向龙山文化过渡的清晰证据。龙山文化在南下的过程中,还与北上的良渚文化发生了交流与融合,上海松江广富林遗址中有上述两种文化的器物共存。

鲁国的孔子与齐国的稷下学宫,同在思想史上绽放光芒

有人总结山东的文化是“一山一水一圣人”,看上去不多,但每一个在中国文化史上都分量十足,山即泰山,水即黄河,圣人即孔子。孔子是春秋时期鲁国陬邑人,陬邑就是今天的曲阜。鲁国在春秋诸国中不同寻常,它是周公的封地,以推行周礼而著称,《礼记·明堂位》说:“凡四代之器、服、官,鲁兼用之。是故,鲁,王礼也,天下传之久矣。”

孔子平生最崇敬的人就是周公,他常梦见周公,晚年又因梦中不见周公而哀叹。周公制礼作乐是中国文化史上的一件大事,殷商重巫鬼的文化被周人敬德保民的文化所取代。周公之后五百年乃生孔子,孔子创立了儒家思想学说,他以仁释礼,别开生面。

孔子于公元前479年去世,次年,鲁哀公命人在孔子旧宅立庙,并按岁时祭祀。这是今日曲阜孔庙及祭祀孔子传统的由来。对于孔子的祭祀自此之后未曾中断,到明清时期达到顶峰。明清时期,诞生了大量“圣迹图”描绘孔子生平事迹,“礼运东方”展中展出了孔府旧藏的三十六开《圣迹图》中的四开,其中一幅是“问礼老聃”。

孔子被后人尊为“至圣先师”,他能取得如此成就,一个重要的原因是他永远虚怀若谷,向在某方面更有学问的人请教,从而能够集大成。孔子三十五岁时,曾与南宫敬叔到洛邑去向老子问礼,因为老子曾担任周王室的守藏室之吏,即管理藏书的官员,因此得以遍览秘籍,熟悉周朝的礼制。前文提到的少昊氏的后裔郯子,孔子也曾向他请教。

商周时期,学在官府,普通人难有学习的机会,春秋战国时代,私学兴起,孔子正是私学教育的佼佼者,他有弟子三千,其中七十二人成贤。一幅明代《孔子讲学图轴》描绘孔子在优美的山水中讲学的场景,孔子端坐在一棵大树下,手持如意,身前一位弟子躬身请教,旁有三位弟子侍立,另有十六位弟子沿山道而上,十六位弟子分成三组,似在讨论问题,等待在老师面前表达自己的意见,请老师指导。

“礼运东方”展中,将孔府“商周十供”全部请到了现场,这十件商周时代的青铜器出自清宫收藏。1771年,乾隆到曲阜祭祀孔子,发现孔庙中陈设的祭器多是汉代所造,“且色泽亦不能甚古”,他认为祭祀如此重要的圣贤,应该使用更有古意的祭器,遂命人从宫中所藏商周青铜器中选出十件,赐给曲阜孔庙,“世守勿替”。由此事可见古人对孔子及儒家学说的尊崇,而类似之举还有很多。

山东被称为齐鲁大地,在百家争鸣的春秋战国时代,齐国在思想界的光彩不逊于鲁国。在齐国都城临淄(今淄博)“稷门”附近,齐国设立了一座学宫,从齐桓公到齐亡于秦延续了一百五十多年,孟子、荀子都曾在稷下学宫讲学,稷下学宫容纳包括儒家在内的诸子百家,前来讲学、求学的人络绎不绝。如果说文质彬彬的鲁国,赋予了山东人崇德尊礼的气质,那么稷下学宫则带来了海纳百川、兼收并蓄的胸怀,两者共同塑造了齐鲁文化的精神。

在汉画像石上,看见古人对幸福生活的美好祈愿

中国的名山大川众多,其中最重要的山川是被列入到国家祀典中的岳镇海渎,五岳之中,泰山为长,“五岳独尊”的刻石至今仍屹立于泰山上。秦朝结束春秋战国的纷争局面,一统天下,从秦始皇开始,直至清代,封禅泰山始终是国家一项重要仪式。

泰山南麓的岱庙中,有一方明人题写的碑刻——“登泰观海”,其拓片出现在“礼运东方”展中。清代桐城派散文家姚鼐有名篇《登泰山记》,他是在一个冬日与友人同登泰山,在日观亭中看到了日出泰山的盛景,“大风扬积雪击面。亭东自足下皆云漫,稍见云中白若樗蒱数十立者,山也。极天云一线异色,须臾成五采。日上,正赤如丹,下有红光动摇承之。或曰,此东海也。回视日观以西峰,或得日,或否,绛皓驳色,而皆若偻。”

登临泰山远眺,那片浩瀚就是渤海与黄海,这里是蓬莱仙境的所在。秦汉时代,在人们的信仰世界中,东方有蓬莱仙境,西方有昆仑神山,昆仑神山上有西王母,蓬莱仙境中有东王公。蓬莱与昆仑,不知引起了多少人的向往,那是神秘玄远的美好世界,是秦汉时代人们的浪漫梦想。

在汉代画像石上,常见到西王母与东王公成双成对出现,俨然人间的夫妻。汉代画像石是一部镌刻在石头上的汉代百科全书,书中有孔子见老子的故事,有刘邦韩信的故事,也有许多普通人的故事。

山东是目前现存汉代画像石最多、画面内容最丰富的地区,艺术史上著名的武氏祠位于济宁市嘉祥县,艺术史家从不吝啬对它的赞美,一位艺术史家说“该祠堂内部墙壁上满饰浮雕画像,就其艺术的完美和主题的丰富而言,在那个时代里堪称是最出色的”。

“礼运东方”展专门开辟了一个展厅展示山东画像石拓片。请看临沂市五里堡汉墓的庖厨图拓片,走进汉代人的厨房。画中共有三位厨师,右边的厨师正举起一把菜刀,将要切向俎案上的鱼,他旁边的盘子中还摆着两条鱼;中间的厨师正在俎案上切肉,他的右边有酒樽、酒壶;左边的厨师在炉子上烤串,炉子对面站着一位帮工,用便面(用来遮住脸部的小扇子)扇风,旁边悬挂猪腿、鸡和饮具。可见在两千多年前,古人就能享受到烧烤的美味。

在画像石上,我们触摸到了普通人的所思所想。山东博物馆藏两件方花纹画像石拓片,八瓣莲花上刻井字纹,莲瓣间刻鱼,这种形态的莲花纹,经考古学家考订,定名为“方花”,象征四方方位,体现了当时人们的宇宙观。令人动容的是画像石上的铭文,一件表达了兄弟情深,弟弟思念过世的长兄,结庐长兄墓旁,不愿离去,为此栽种柏树,摆放贡品;一件希望人年老而得善终,不愁吃喝,“人马皆食大仓,饮其江海”。

在画像石上,在铜镜上,在许许多多日用之物上,都刻写着吉祥的话语,表达美好的祝愿,愿长寿健康,愿家庭幸福,愿国泰民安。(作者:陈彧之)

多彩三江源 【“监督一点通”一线传真】寿县:“一键”监督报隐患 及时办理解民忧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