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文化数字大展将180万平方公里流域搬进展厅 ——光影跃动,万里波涛入画来

日期:11-24
长江方言

长江造就了从巴山蜀水到江南水乡的千年文脉,是中华民族的代表性符号和中华文明的标志性象征。从远古先民的筚路蓝缕,到数字时代的飞腾创新,每一寸光阴都在滚滚长江水中留下记忆。当代长江文化如何与时俱进以创新形式呈现其文化脉络?11月24日,“何以长江——长江文化数字大展”在江苏大剧院开幕。记者提前来到展览现场探馆,感受这场震撼大展的精彩现场。

数字之力,激荡大江图景

步入展览现场,酷炫的光影变化瞬间袭来,如雪山溪流,如万古奔流。步入这组名为《天际流》的数字影像空间作品,展览序幕由此拉开,一条“数字奔流”的大江也由此呈现在观众面前。

数字长卷、纸本水墨、分屏影像、水印木刻、手工艺装置、声音可视化装置……创新表达,各种新媒体艺术、数字艺术、装置艺术层出不穷,展现出一幅可阅读长江图景。

随光影前行,在这处2500平方米的展览空间内,沉浸式体验无处不在,仿佛进入中国传统山水画,层峦叠嶂、移步换景。观众置身其中,需要调动全部感官体验,去听去看,感受长江蔚为壮观与迂回蜿蜒,溯源伟大母亲河的雄奇与浪漫。

“展览旨在以数字视角构建‘未来长江’。我们要用新的技术手段、工具和媒介,去开展我们这个时代感受长江、想象长江的探索。”本次大展学术主持、南京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教授鲁安东表示,期待这项展览能带领更多大众了解到,数字形态下的长江文化可以不断“蝶变”,带来生态、经济、产业、社会等多维度价值。

新科技,激活长江文化“瑰宝”。此次数字大展由北京冬奥会开幕式视效团队黑弓BLACKBOW与国内前沿数字艺术团队MetaWay麦塔维共同打造,采用4K交互、Unity3D、AI、3DMapping等前沿技术,共创全维度感官互动沉浸体验。

此次大展艺术总监王志鸥,曾担任北京冬奥会开幕式视效总监、奥林匹克主火炬总设计师。他介绍,这次展览旨在以“科技美学打造中国文化记忆”,希望观众可以共同行走在长江这幅画卷之中,“一遍遍踏入一条河流,一遍遍滋养出新的理解、新的感受、新的惊喜”。

意象之美,辉映中华文明

从长江源头到扬子江畔至入海口,艺术家们横跨山与海,捕捉到丰富的、不为人知的“长江故事”。

展览中,邱志杰、陈琦、王志鸥、刘建华、杨泳梁、李振中等16位艺术家利用各种创新艺术媒介,为观众讲述最日常、最身边的“长江故事”。

“巴山夜雨涨秋池”“不尽长江滚滚来”……一句句与长江流域有关的脍炙人口的诗词,深深融入中国人的文化基因。中央美术学院副院长邱志杰的参展作品《长江诗境图》,将长江流域的地理特征呈于水墨之间,同时也将诗性长江的文脉融进江山中。观众对着作品前的沙盘扫一扫,就能看到屏幕里,一句句与当地有关的诗句升腾起来。

中央美术学院研究生院院长陈琦教授,带来数字版水印木刻版画《2012生成与弥散》,黑与白的纹路、光影的变幻,带来强烈视觉表达。“数字艺术不同于其他媒介,可以提供极其丰富的细节画面。”陈琦表示,这件作品不仅反映了对水的描述,更是反映了中国人对时间、对生命的看法。

用影像记录母亲河的点点滴滴,将江、河、湖、海、城定格;以不同艺术形式汇聚成巴山蜀水间不同民族文化的“隔江同频”;用混合材料装置,让观众感受长江不同时段的落日意境;用瓷、微水泥、稻谷、真丝等共同“搭建”一个可“触摸”的灵动江南……展厅中,从浪花中奔涌出的各类创新展陈,连缀成一幅“180万平方公里”的画卷。

体验之旅,焕新传统文化

创意、创新、技术……让6300多千米的滚滚长江“流”进每位观众内心。在这里,每朵浪花、每段涟漪、每次波澜都变得更立体、更生动、更直观,也让观众变换无数视角“浸”看长江。

刷新观展体验,馆内的“互动”巧思调动各种“感官”,拉近长江与人的距离——

近“观”长江,趣味横生。数字屏幕上,江豚“一跃而起”,“邀请”你一同感受江中嬉戏的美好。观众可以轻触屏幕,通过着色、描绘等,现场设计一只你的“专属江豚”。几秒后,这只卡通版江豚便会“游”进屏幕中,拍打着浪花与你互动。

静“听”长江,身临其境。在“奔流入海·山川同脉”篇章中,观众可坐在椅子上,静静聆听一首静谧、悠扬的《江畔摇篮曲》。这一作品由MetaWay麦塔维与上海彩虹室内合唱团共同创作,细听可以识别出江水涌动、微风拂过的“自然声”。“这种被江水包裹的感觉,让人仿佛‘回’到母亲的羊水中,而当我们面对母亲河长江时,也会自然而然地产生相似的‘依恋感’。”策展人介绍,观众还可以戴上脑电波装置,“不同的人听这首曲,会有不同感受,你听这首曲子时的感受,可以由一段脑电波反映出来。”现场,体验者可以将这段脑电波图像打印出来,作为纪念礼物带走。

诉“说”牵挂,传递祝福。长江干流流经11个省区市,孕育着多民族区域性文化。在《长江方言》这一作品前,你可以通过麦克风,以你的家乡方言,唤一句“长江,你好”。通过语音识别后,你的家乡方言会生长为“数字花卉”,飘落到眼前的方言地图“数字屏”上。

“感”知时光,守望长江。新媒体艺术家杨鼎用三屏影像装置,分6个章节叙述长江之上生命的故事。“我把这组作品命名为《我从长江来》,既想呼吁更多人关注、保护长江的生物多样性,也想通过艺术表达体现自己对生命、对时光的理解。”杨鼎说,这组运用了VR技术的作品,将江水的流动、冲刷、奔腾细致、立体地“定格”下来,“数字码的汇流将每个被捕抓的生命,烙印在时间的刻度里,绽放着属于每个人的长江之息”。

何以长江?你看到的、听到的、说出的、感受的,共同凝聚成一个具有共识、共鸣、共情的“文化烙印”。“通过AI技术的深度应用和通感设计,我们可以将人们对长江的情感,与艺术、音乐融合起来。”麦塔维艺术科技数字艺术团队负责人表示,虚拟现实技术,让“长江”从一条实体具象的水脉,变为一支浸润人心的“文脉”。

抢抓发展机遇 加快推进生物医药产业高质量发展 长三角中医药健康旅游协作机制在泰州启动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