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福州11月17日电(蒋巧玲)38.4平方公里的土地、7000多家鞋类企业、工业总产值超800亿元,这是位于福建晋江入海口南岸的陈埭镇。
40多年来,它与改革开放同频共振,从滩涂渔村蜕变成制鞋重镇,享有“乡镇企业一枝花”的美誉,一直稳坐“福建第一镇”的“金交椅”。
步入新时期,时代给出了“新命题”。
受国内外市场需求变化和国际局势的影响,近年来,陈埭镇制鞋产业面临空间制约、订单波动、驱动力不足等问题。站在“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方向标下,陈埭镇如何传承弘扬“晋江经验”,作答高质量发展的“时代之问”?
当地政府、企业和商会组织由此踏上了一条“三向奔赴”的强链补链之路。
政府:
腾挪产业空间
向“土地存量”要“发展增量”
陈埭镇位于泉州湾畔三角地带,居晋江入海口南岸,是“晋江经验”的重要发源地之一。
1978年,踏着改革开放的浪潮,爱拼敢赢的陈埭人办起制鞋和相关辅料加工厂,找到了撬动财富的“支点”。40多年后,这个小小“支点”,蜕变成了福建产业经济发展的一枚熠熠“勋章”:全镇拥有鞋类生产加工企业7000多家,覆盖了从原辅材料研发生产到成品鞋生产销售的全链条;年产运动鞋超10亿双,约占全国市场的40%、全球市场的20%,是闻名海内外的鞋业重镇。
图为坐落在陈埭镇的晋江国际鞋纺城。新华网发(陈埭镇供图)
然而,随着制鞋业的发展壮大,老镇区产业空间趋于饱和,一些企业增资扩产受限;曾经是鞋企快速发展载体的乡村工业厂房,逐渐掣肘企业的发展。如何盘活利用土地资源,成了摆在地方党委政府面前的棘手问题。
“我们要做的,就是尽量为产业发展梳理腾挪空间。通过老镇区低效产业空间整合、标准化园区建设、晋东新区开发等措施,助力中小企业扩容发展。”在陈埭镇镇长许著赟看来,越是在产业发展遇困时,基层政府越要当好企业的“推车手”和“服务员”。
他说,借助晋江市盘活利用低效用地试点政策的红利,陈埭镇通过提高用地容积率换取产业发展空间。“按容积率提升至3.0测算,预计村级产业园提升项目可增加产业空间约400万平方米。”
老镇区探索“土地存量”向“发展增量”转变时,晋东新区也通过开发建设为产业拓土增容。
“我们的网布现货产品种类有180多种,其中三层网布色布日平均出货量约15吨,里布色布日平均出货量约10吨。”谈起晋江国际鞋纺城的带动力和活跃度,福建省港丰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门店负责人许嘉豪列举了最简单最直接的数据。
晚上六点多,晋江国际鞋纺城的许多商铺依然亮着灯。这是一位商户在店里整理布料。新华网蒋巧玲摄
据了解,晋江国际鞋纺城是晋东新区为产业发展提质增量的一个重要项目。该项目一期专业市场占地269亩,已入驻鞋材类商户1008户,招商率近80%。“把原辅材采购首站环节、新材料研发制造高价值环节留在陈埭,产业的根才能留在陈埭。”福建晋江鞋纺城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陈建辉坦言,引进一家企业容易,孵化一个市场却不简单,陈埭产业的高度聚集是打造专业市场的先天优势。
据统计,2022年,晋江国际鞋纺城全年市场交易额达500亿元,其中出口货值约247亿元,在全国第五批市场采购贸易方式试点中名列前茅。
企业:
探索智能制造
以“苦练内功”谋“突围求变”
政府为产业发展“保驾护航”,企业也在为破局“苦练内功”。
据了解,今年上半年以来,受国内外市场需求变化和国际局势的影响,陈埭制鞋业海外市场订单量锐减,一些外贸型鞋企面临着不同程度的发展困难。
“今年的外销订单缩水了不少,但我们还是坚持以投入和创新求变,希望市场回暖后,可以先人一步获得竞争优势。”晋江健儿鞋服有限公司总经理林梅说。
走进该企业的智能车间,一条自动化流水线上,数个机械臂井然有序地工作,它们可为5款不同鞋型轮换进行喷胶作业。机械臂能识别不同鞋型并进行差异化喷涂的“秘籍”在于,鞋楦后跟处,嵌入了一个小小的芯片感应器。
这条自动化生产线的生产商也来自陈埭,它是福建博璋智能科技有限责任公司潜心研发数年的创新成果。“虽然回报期很长,但这是市场需求的一个发展方向,我们对此有信心。”该公司董事长陈文辉说,今年预计会有3条标准线在陈埭的鞋企中投放。
在中乔体育股份有限公司的制鞋车间里,智能化生产场景同样可见。成形车间里,多台鞋面智能视觉画线机高效运转,不仅节约了60%的人工投入,还提高了日产量和良品率。与此同时,各类生产数据还可实时更新显示,并传输至后台,为企业生产管理提供决策依据。
中乔体育股份有限公司的制鞋车间里,工人正在缝纫布料。新华网蒋巧玲摄
“长远来看,一些环节的智能化生产和机器换工是趋势。”中乔体育股份有限公司鞋业事业中心总经理王飚说,制鞋业是劳动密集型产业,但越来越多的年轻人不愿进工厂,加上市场对产品的质量和稳定性要求越来越高,现在布局智能化生产线,其实也是在布局未来市场。
传统的生产线上,鞋底和鞋面需要人工贴胶。如今,在一些智能工厂里,这个环节已被机器替代。新华网蒋巧玲摄
除了刀刃向内的魄力,一些企业也在通过国内品牌代工,弥补海外订单缩水带来的压力。
“我们现在转而给国内的一线品牌做鞋底的代工,相比外贸订单,给国内品牌代工的质量和技术要求更高。”茂泰(福建)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丁思恩说,2020年以前,公司主要为外贸型鞋企供货,间接外销比例达90%以上,目前这个比例已经缩减为60%-70%。“承接国内一线品牌的鞋底代工后,我们需要在人员、生产、质检等各个环节对质量进行更高标准的把控,这个转变需要投入一定精力。”丁思恩说,这个转型虽然面临一定考验,但至少在当前的市场环境下,给企业发展提供了一个通道。
图为茂泰(福建)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的生产车间。转型为国内品牌企业代工后,企业自身的质检更严格了。新华网蒋巧玲摄
商会:
当好企业“娘家”
从“互帮互助”到“共商共建”
“抓好商会这个‘线头’,才能为产业这条‘主线’提供更好的服务。”许著赟的一句话,道出了商会在服务产业发展中的作用。
据了解,陈埭镇目前设有陈埭商会、陈埭镇鞋材商会、陈埭镇青年商会三大商会组织,合计拥有会员企业1100家,囊括了陈埭制鞋产业的主力核心。在过去的三四十年里,作为政府的“助手”、企业的“娘家”,它们在信息通联、资源整合、助力产业发展等方面发挥着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
“外贸市场不利,许多企业都面临压力和挑战,如果这时由商会来‘穿针引线’,对企业突围求变是很有帮助的。”福建莱登克进出口贸易有限公司董事长陈晓康身兼各商会数职,对商会的作用颇有感受,“举个简单的例子,一家企业要做自动化生产线,哪家有机械臂、哪家有技术,这些都可以通过商会的介入‘串’起来、流通起来,省去很多力气。”
三斯达(福建)塑胶有限公司总经理丁志猛对此深感认同。
作为即将进行换届选举的陈埭镇青年商会候任会长,他认为,一个有生命力的商会,应该从传统的互帮互助的组织,转变成共商共建、共学共进的平台。“商会换届会注入一些新的血液,对行业来说,也是一次交叉融合的机会,对于这个时期制鞋产业的强链补链,具有很重要的意义。”丁志猛说,当前,陈埭镇的不少一线品牌鞋企如安踏、特步、361°等,正通过释放部分代工订单给中小企业,帮助它们渡过难关,商会成立后,在陈埭镇党委政府的牵线搭桥下,会有更多会员企业参与到“大手拉小手”的产业帮扶中。
无独有偶,作为晋江最早成立的商协会之一,陈埭商会在鞋业发展壮大的过程中,也有不少“功勋”。陈埭商会会长丁荣华说,陈埭镇原有的鞋材市场小而乱,早已跟不上产业高质量发展的需求,商会因此向政府提出扩建、新建鞋材市场的需求和建议并得到采纳,最终,全国最大的鞋材市场晋江国际鞋纺城在陈埭落地。
“未来,除了帮助企业解决经营上遇到的难题外,如何推动企业更好地适应市场变化,获取新发展,依然是商会的主责。”丁荣华说。
挑战总与机遇并存,“晋江经验”历久弥新。在这片民营经济的沃土上,似乎外界压力越大,团结勃发的力量就越强劲。
如今,面对新时代的“新命题”,陈埭鞋业依然蹄疾步稳,良好的政企互动传统、敢“创”敢“闯”的奋斗精神,依然是它继续前行的不竭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