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11月14日晚,国家主席习近平乘专机离开北京赴美国旧金山举行中美元首会晤,同时应邀出席亚太经合组织第三十次领导人非正式会议。这是自2022年11月巴厘岛会晤以来,中美领导人首次线下会晤。
在过去的一年中,乌克兰危机冲突的硝烟一直未散,倏然恶化的巴以局势又再次为世界和平蒙上阴影,这些冲突和动荡正成为“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现实注脚。
而巴厘岛会晤后,中美两国弥合分歧、化解矛盾之路也同样不甚平坦。在这样的时间关口,作为世界上最重要双边关系的中美关系能否真正稳下来、好起来,对于两国乃至全世界是否能够有效管控分歧、迎接挑战都具有重要意义。这也正是习近平主席此行的重要缘由之一。
(二)
中国的对外政策始终是一贯的,即推进相互尊重、公平正义、合作共赢。中美关系这样的大国关系,固然因为两国经济体量、人口总数、贸易总额之庞大而对世界局势呈现出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态势,但其依然是新型国际关系的一个子集。
因而,即便是在中美关系跌入低谷的时刻,无论是从外交理念看还是从实际行动看,中国在处理两国关系时也都始终坚持着相互尊重、和平共处、合作共赢这三个原则。换句话说,在中美关系上,中国的立场一直是诸多不确定因素中最为确定性的力量。
不过,中美关系不可能仅通过中国一方的努力和坚持就步入坦途,而需要双方相向而行、言出必践。在去年的巴厘岛会晤中,两国领导人就如何让中美关系走出冰点形成了共识。但就在会晤后不久,美国政界围绕“流浪气球”的一系列政治秀、国会中先后8项涉台法案的通过、未曾间断的对台军事援助以及对华半导体出口管制的进一步加码,都让中美关系的缓和一再陷入波折。种种与美国总统拜登“五不四无意”承诺相悖的作为,正是当下中美关系止跌企稳最直接的障碍。因而,外交部长王毅日前在访美期间,才会明确表示“通往旧金山”不能靠“自动驾驶”,而要切实“重回巴厘岛”。
(三)
在向着“重回巴厘岛”努力的同时,我们也很清楚地意识到,美国对华政策现下出现缓和之势,并非是有感于中国的诚意,也并非是其对华关系定位发生了本质改变,而是因为中国有理有利有节的斗争姿态一直没变,是因为美国意识到无论是采取“脱钩断链”的“极限施压”,还是利用台湾问题、南海问题等中国的内政、地缘等问题挑动各种矛盾,都不能击垮中国甚至是延缓中国崛起的步伐。
反而是美国自身在这种与中国的激烈博弈之中,进入了某种尴尬境地——对华科技战、贸易战、金融战、外交战方面战果寥寥,在应对各类全球和地区性挑战时又愈发力不从心,在解决国内外诸多问题时又迫切需要争取中方协调与合作。
可以说,“通往旧金山”之路固然有赖于当前美方的缓和意愿和中方一以贯之的善意,但基石依然在于中国发展的实力与韧性。归根结底,美国对中国的遏制、围堵、打压、污蔑无法取得预期效果,才是其迫切想要展开对话的缘由。
(四)
同样需要认识到,中美领导人举行此次旧金山会晤并不意味着美方会就此偃旗息鼓、休战止战。
一方面,这是由美国对中国的认知和战略定位决定的。只要美国还秉持零和思维而错误地将中国视为“最大的战略竞争对手”,那么其态度的转变就只是战术上的,而不是战略上的,此前美国将对华政策的“竞争、合作、对抗”三分法修订为“投资、结盟、竞争”后的实际表现就已经印证了这一点。
另一方面,距离美国2024年总统大选已经不足一年,美国民主、共和两党间的激烈争斗以及民主党党内的暗流涌动都不免会使得拜登政府经受巨大考验。在这种波诡云谲的美国国内政治局势下,一旦为了选票而拿中国问题做文章的政客跳出来激化矛盾,美国政界能否在对华关系领域保持一致性,拜登团队本身在选情胶着或不利的时刻能否兑现其对中国所做的承诺、是否继续有意愿缓和对华关系都尚是未知数。
(五)
合作共赢是中美关系半个世纪以来的真实叙事,也是双方应当继续争取的共同目标。
从2018年特朗普政府对华发起“贸易战”算起,中美之间的摩擦和冲突已持续五年多,这五年的世事变化已经证明,即便是在这样的激烈对抗下,双方的共同利益依然在增多而非减少,双方着力增进沟通、深入对话、加强合作依然是应对各类风险挑战的最优路径。
而放眼当今时代,政治多极化、经济全球化和国际关系民主化进程不可逆转,人类命运与共已经成为必须接受的现实。中美作为两个大国,对人类繁荣发展担负着重要责任。如何通过合作共同开启人类发展的新纪元,是两国必须回答好的“世纪之问”。
历史学家克里斯托弗·希尔曾说,每一代人都需要重新书写历史,因为尽管过去不会发生改变,但现实是不断变化的。
我们期待,中美两国能够以建设性的姿态、向前看的精神,走出一条既非热战也非冷战的正确相处之道,在世界政治史上写下两个大国相互尊重、和平共处、合作共赢的新篇章。
责任编辑:崔理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