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中国调研行·黄河篇|黄河岸边话丰收

日期:10-18
贾林中国青海省

新华社西宁10月18日电题:黄河岸边话丰收

新华社记者央秀达珍

眼下正值青贮玉米收获的季节。位于青海省海南藏族自治州的贵德县,青贮玉米收割的热闹场景随处可见,一派喜获丰收的景象。

走进贵德县河东乡王屯村的田地里,伴随机器隆隆的轰鸣声,王屯村村委会副主任贾林驾驶着收割机正在田间忙碌作业。“趁这几天天气不错,我们加紧收割,今年收成好得很!”贾林说。

王屯村所处的贵德县位于黄河上游,素有“高原小江南”之称,境内的黄河有着“天下黄河贵德清”的美誉。然而以前这里守着黄河却用不上水。

“以前村里农田灌溉只能靠村边的河流,很不方便。”村党支部书记毕生龙介绍,2019年,拉西瓦灌溉工程解决了包括王屯村在内的87个行政村的灌溉问题。“拉西瓦灌溉工程让贵德人民享受到了黄河水的哺育。”毕生龙说。

10月8日,在青海省海南藏族自治州贵德县河东乡王屯村,村民们在忙着收割玉米。新华社记者张龙摄

10月8日,在青海省海南藏族自治州贵德县河东乡王屯村,村民们在忙着收割玉米。新华社记者张龙摄

王屯村平均海拔2200米,全村共有572户2236人。2017年,村两委换届选举时,提出要搞乡村振兴,必须要有能人。在贵德县城做建筑生意的贾林当选成为村委会中的一员。

“我以前就是‘种田能手’,有信心带领大家增收致富。”他一回到村里第二年,就干起了老本行——种地。当时村里撂荒地多,贾林就想着能不能把地种起来。“我在100亩地上试种青贮玉米,第一年就赚了4万元。”随后,贾林将自家的6亩地全都入股到村集体经济。

毕生龙介绍,村里提出“组织领、党员带、产业旺”的模式,成立股份经济合作社,鼓励村民以土地入股。“村集体经济能分红吗?”“万一赔本了怎么办?”“市场前景到底好不好?”……很多村民不愿入股,持观望态度的人多。

面对这样的困境,村干部带头入股,村党支部书记入股4亩、村妇联主任入股6亩……村里召集村民召开动员会,还挨家挨户做思想工作。在大家的不懈努力下,村里有180户村民陆续入股。到2021年底全村有500亩土地入股,2022年增加到800亩,2023年年初至今已有1200亩土地入股。

10月8日,在青海省海南藏族自治州贵德县河东乡王屯村,村民们在忙着收割玉米。新华社记者张龙摄

10月8日,在青海省海南藏族自治州贵德县河东乡王屯村,村民们在忙着收割玉米。新华社记者张龙摄

土地有了,到底种什么好?王屯村找到的答案是:种植青贮玉米。“因为易管理、周期短、效益高,还省去了脱粒、晾晒、储存等劳动程序及人工成本,也有市场。”贾林说起农作物头头是道,“村里还种了一些青稞和糯玉米,我们也会倒茬种植燕麦、豌豆等,对提高产量很有帮助”。

其实,村里合作社种地并不是一帆风顺的。2022年,贾林带领村民试种了200亩贡菜,结果收成不好差点赔本。“贡菜是冷凉蔬菜,我们这里气温不够低,幸好当时没有大面积种植,不然后果不堪设想。”贾林说。

据统计,2022年,王屯村青贮玉米亩产4.5吨,销往贵德县和省内其他地区,村集体经济收入达51.64万元。如今,王屯村打造“以粮带草、以草促牧、以牧聚肥、以肥返田”农牧业循环发展模式,村集体经济“造血”功能全面激活。

“下一步,我们将继续加大产业结构调整力度,进一步加强党支部在村集体经济发展中的示范引领作用,以农牧融合、草畜联动、产供销一体的发展模式,引导群众积极参与农业循环经济发展,实现农牧业增产增效、群众增收。”毕生龙说。

新时代中国调研行·黄河篇|黄河岸边话丰收

北京延庆区政协原副主席陈桂芬被“双开” 追求发展、崇尚共赢、传递希望……“惠而实”民心工程增进共建国家民生福祉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