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套灌区焕发新活力 网络通讯覆盖全灌区

日期:10-13

来源:央视网

央视网消息:每一幅金色丰收画面背后,都离不开水利的重要支撑。水利部最新统计显示,截至目前,我国已经建成耕地灌溉面积10.55亿亩,占全国耕地面积的55%,生产了全国77%的粮食和90%以上的经济作物。

黄河水浇灌出“塞外粮仓”

在内蒙古巴彦淖尔市,当地利用黄河水灌溉发展农业的历史已有2000多年。

河套灌区焕发新活力 网络通讯覆盖全灌区

河套灌区位于黄河“几字弯”顶部,是国家重要的粮油生产基地。该灌区地处我国干旱的西北地区,降雨量少、蒸发量大。一共包含永济灌域、乌兰布和灌域、解放闸灌域等5个灌域,现有七级灌排渠(沟)道,共计10.36万条、6.5万千米,各类建筑物18.35万座。这些渠沟连接起来,可以绕赤道1.5圈。

河套灌区焕发新活力 网络通讯覆盖全灌区

位于内蒙古巴彦淖尔境内的三盛公水利枢纽被称为“万里黄河第一闸”,三盛公水利枢纽工程全长325.84米。工程竣工时,是亚洲最大、黄河上唯一的以灌溉为主的一首制大型引水平原闸坝工程,改变了河套灌区多年来无坝引水、不能控制水位流量的落后面貌。河套灌区从黄河通过三盛公水利枢纽和总干渠自西向东引水,通过各级渠道将水输送到田间后,再通过斗、毛沟,支沟等汇入总排干和乌梁素海,最后退入黄河。形成一套高效、完整的水系网络和灌排体系。

上膜下秸盐碱地变身“金土地”

河套灌区有着“塞外粮仓”的美誉,每年的粮食产量在60亿斤左右,目前引黄灌溉面积达到1100多万亩。然而,在这1100多万亩耕地中,有484万亩不同程度的盐碱地。各地也在用不同方式对盐碱地进行综合治理。

河套灌区焕发新活力 网络通讯覆盖全灌区

在内蒙古巴彦淖尔市狼山镇爱国村,8700多亩的耕地中,中重度盐碱地就占到一半以上。过去,抗盐碱的土方法多半是大水漫灌压盐,结果用水量越来越大,可盐分却没降下来。

河套灌区焕发新活力 网络通讯覆盖全灌区

2017年,巴彦淖尔市规划了484万亩盐碱化耕地“改盐增草(饲)兴牧”示范工程,拉开了全市改良盐碱地的序幕。通过大规模土地整理,爱国村零散的土地被整合了起来。现在行走在爱国村的田间地头,远看路相连、渠相通、沟配套。近看有新的发现,在地下40公分的位置,铺设了一层秸秆,盐随水来、随水去。在水分向上蒸发的同时,能保证盐分被阻拦在秸秆下面,这个被称为“上膜下秸”技术。而对于重度盐碱地,当地在地下1.8米的位置,每隔50公分铺设了一些排水管道,能保证地下的水分随时通过这些管道流到排水井里,最大程度地让作物不受伤害,耕地质量提高1—2个等级。

如今的爱国村粮食年年丰收,村民们腰板儿挺直了,村干部谋发展的底气也更足了。

引黄滴灌节约每一滴黄河水

河套灌区降水量小、蒸发量大,农业灌溉主要依靠黄河水,因此如何科学用水至关重要。近年来,河套灌区大范围推广实施引黄滴灌工程,大幅节约农业灌溉用水。

河套灌区焕发新活力 网络通讯覆盖全灌区

在巴彦淖尔市五原县和胜乡新建村高标准农田提质改造项目区,占地50亩的蓄水池内碧波荡漾。2023年,和胜乡将新建村废弃鱼塘改造成引黄滴灌澄清蓄水池,义和渠支流的水经过蓄水池的过滤、澄清后,通过引黄滴灌管道输送到农田地。

河套灌区焕发新活力 网络通讯覆盖全灌区

为了加强农民用水群管组织建设,巴彦淖尔市还大力发展农业用水合作社,有效提高水资源利用率。在杭锦后旗,当地通过采取民办、民管、民收益的模式,在全旗组建了58个农民用水合作社,覆盖所有村社和灌溉直口渠系,使基层用水合作社运作更加规范。

河套灌区焕发新活力 网络通讯覆盖全灌区

用水方式的改变,加上管理制度的不断完善,让河套灌区焕发新活力。在河套灌区水量调度中心的沙盘上,我们看到,灌区的每道闸口、每条干渠都有通讯基站,电子水情数据实时更新,目前网络通讯已经覆盖全灌区。如果将各种传感器和采集系统比作灌区信息化的“耳目”,通讯传输系统就是灌区的“神经网络”,河套灌区灌溉水量调度系统就是整个信息化工程的“大脑”。

河套灌区焕发新活力 网络通讯覆盖全灌区

目前,“十四五”河套灌区续建配套和现代化改造工程正在加速推进。

各地国家公园内珍禽异兽频频现身 生态结构持续改善 新理念、新元素为农文旅融合发展打开新视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