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在山东曲阜的手艺人,会和孔子产生怎样的碰撞?

日期:10-02
孔子张震手艺人杜庆

来源:央视网

自古以来,文人墨客用笔记录着经典,诠释着经典。可是经典并不仅仅存在于书本之中,《心理访谈》系列节目《让经典滋养心灵》邀请了曲阜两位手艺人,讲述他们与孔子之间的故事。

张震:唯有热爱可抵岁月漫长

张震是曲阜土生土长的80后,小时候的家与孔庙一墙之隔,孔庙成了他最熟悉的地方。那一块块牌匾,一幅幅题字,小时候的张震还不太理解其中的深刻内涵,但是曲阜城内多种多样的孔子像,还是给他留下深刻印象。长大后他在外地做了十年厨师,在这段时间,他发现自己喜欢面塑,于是一边工作一边学习面塑。终于在十年后,他辞去了工作,回到了曲阜,专心在家研究面塑。

两年的时间,张震没有工作,没有收入,就是在家里捏面人。他潜心研究孔子和弟子的形象,阅读《论语》等经典中关于他们之间的故事,看前人作的孔子画像,一点点揣摩一点点思索。那些从小看到大的孔子画像,也不再只是平面简单的形象,而是开始丰富生动起来。他一直想创作出心目中的孔子。孔子到底是什么样子的呢?他想到的是一位老者一位师者的形象,谦卑、儒雅又知识渊博心怀天下。

但是这两年,张震也听到了很多冷言冷语,说他不务正业等。此时妻子给了他很大的支持,不仅承担了家庭里一切开销,而且在面塑创作上也不断鼓励。可是所有的压力她都是自己承受,她也曾因为省吃俭用而对女儿愧疚不已,也曾怀疑过丈夫是否能闯出一番天地,但是当坚持下来后,一切都是值得的。

现在张震成为了面塑非遗传承人。他每天工作十几个小时,就坐在桌前捏面人。每当他拿起工具,外界的喧嚣似乎都消失了,唯有心中的那份热爱与追求,让他沉浸在自己的工作中,不急不躁,慢慢地刻画着心中孔子的形象。

生活在山东曲阜的手艺人,会和孔子产生怎样的碰撞?

杜庆收:从安徽到曲阜的追梦人

杜庆收的爷爷是孔子的“铁杆粉丝”,在杜庆收小时候,就经常给他讲孔子的故事。那时孔子和曲阜就牢牢印刻在杜庆收的心中。1998年,杜庆收美术专业毕业后,就带着儿时的梦,来到曲阜学习雕刻,一待就是二十多年。他在曲阜看到的、听到的、感受到的,都是浓浓的儒家思想。爷爷在他心中种下的那颗种子,在曲阜浓厚儒家思想的浇灌下,终于破土而出,开始生根发芽。杜庆收暗下决心,他一定要雕刻出心中的孔子。

2010年,在参观完颜子庙,看到颜回的后人为他雕刻的复圣图后,杜庆收萌生了雕刻孔子圣迹图的想法。可是想法简单,真要雕琢起来却费尽心力。他花费了三年的时间查阅资料,寻找合适的表现方式,最终确定了以明代版《孔子圣迹图》为蓝本,以尼山石为材料。

尼山是孔子的故乡,用尼山石雕刻孔子的一生,意义深远。杜庆收根据每块尼山石的形状、纹路,确定要雕刻的内容。每块尼山石重达一两百斤,雕刻一个故事需要一两个月左右。杜庆收常常在晨曦中开始雕刻,在月光中结束一天的工作。精雕细琢中,杜庆收也一遍遍揣摩孔子的内心。曾经意气风发的孔子,曾经郁郁不得志的孔子,曾经洒脱的孔子,曾经被称为“丧家之犬”的孔子,杜庆收每次都将自己代入其中。他最喜欢的是孔子与弟子走散,被人称为“丧家之犬”的故事,这个故事也激励着他,无论遇到什么样的困难,都要坚定地走下去,完成心中的梦想。为了完成这106件作品,杜庆收放下了其他的工作,全身心投入其中,并卖掉了自己唯一的房子,最终经过九年的时间,终于完成了全部作品。

生活在山东曲阜的手艺人,会和孔子产生怎样的碰撞?

使命:一场不断内化于心的修行

张震和杜庆收不约而同都提到了使命,用自己一日一日的锻造,让孔子和儒家思想,不只是存在于书本中,也可以用更形象的方式展现出来。谈话嘉宾大策认为,或许他们做面塑,雕刻孔子是偶然,但是在曲阜这块土地上,一定会有人来做这些事情,这就是文化的必然。

生活在山东曲阜的手艺人,会和孔子产生怎样的碰撞?

心理专家喻丰说,他们在完成使命的过程中,没有附加更多名利的成分,一直是单纯地完成着心中的梦想,而这就是修习德行的过程。手艺人的作品便是他们的语言,中华文化的灿烂,离不开各行各业的手艺人。因为有了他们,我们才能看到恢宏的兵马俑,看到精致的金银饰品。从它们身上,我们看到了中国历史的博大精深与先人的智慧。正如嘉宾大策所说,最打动人的是张震制作的孔子像上的手印,那是独有的印记,或许几十年之后,这些面塑,这些石刻,也可以向后人讲述我们当代的故事。

生活在山东曲阜的手艺人,会和孔子产生怎样的碰撞?

全国交通客流持续高位运行 各地多措并举保畅通 创造历史!中国收获亚运史上首枚马术三项赛团体金牌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