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央视网
央视网消息:今年以来,演出市场全面复苏,与此同时,个别演出活动炒票、倒票等问题突出,让观众直呼“一票难求”。为此,文化和旅游部、公安部联合印发通知,加强大型营业性演出活动的规范管理,促进演出市场健康有序发展。
通知要求,5000人以上大型营业性演出活动实行实名购票和实名入场制度,每场演出每个身份证件只能购买一张门票,购票人与入场人身份信息保持一致。建立大型演出活动退票机制,设定合理的梯次退票收费标准,保障购票人的正当退票权利。
中国政法大学传播法研究中心副主任朱巍:如果是“强实名”就意味着票在二级市场上没法交易,按照《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的相关规定,作为卖票方、主办者来讲,一定要切实保障好消费者有权利退票,如果退票手续费用超过20%,有可能也涉及到霸王条款,侵害了消费者的合法权益。
此前,营业性演出每场有约30%的门票是非公开销售的,此类票源多为纸质票形式发放,票面信息与使用者难以准确关联,容易让“黄牛”钻空子。通知要求,面向市场公开销售的门票数量不得低于核准观众数量的85%。对其余15%的门票,应在演出前24小时进行个人信息绑定,做到“实名绑定、实名入场”。
业内人士表示,此前虽然是实名制购票,但是因为缺乏“实名入场、购票人与入场人身份保持一致”的硬标准,门票是可以作为商品进行流动的,“黄牛”正是抓住这一漏洞,积极参与甚至雇人参与到互联网抢票中。强实名政策全部落地,意味着“黄牛”的生存空间被极大压缩。值得注意的是,针对“强实名”购票,部分“黄牛”开始发展“代抢”业务,即收取定金,以客户在票务平台上的账号和身份信息进行“代抢”。专家提醒,“黄牛”会将购票人身份信息、抢票场次和佣金金额在大量抢手群中公开发送,造成信息泄露风险,呼吁观众通过正规途径购票。
据中国演出行业协会统计,2023年上半年,全国营业性演出近20万场,同比增长400%,观众人数同比增长超10倍。无数歌迷开启为一场演唱会奔赴一座城市的模式,带动文旅消费回暖。遏制倒票产业链,不仅能够维护观众参与文艺消费的公平机会,也减少了承办单位的管理风险和安保压力,有助于促进演出市场健康有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