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桂古代清官廉吏|崔与之:尽心公务 盛德清风

日期:08-21
广西进士清官廉吏

崔与之(1158年-1239年),字正子,号菊坡。宋光宗绍熙四年(1193年)考中进士,初授浔州(今广西贵港市桂平市)司法参军,历任淮西提刑司检法官、建昌军(今江西南城)新城县知县、邕州(今广西南宁)通判、广西提点刑狱、金部员外郎、主管淮东安抚司公事、秘书少监、成都知府兼成都府路安抚使、四川制置使等职。为官廉洁奉公,政声卓著。

尽心公务,恪守职责

少年时,崔与之求学意志坚定,不远千里,单身远涉关山,步行到京师临安(今浙江杭州),入太学读书。崔与之在学院里专心致学,埋头苦读,于宋光宗绍熙四年(1193年)高中一甲进士,成为岭南由太学生考上进士第一人。

考中进士后,崔与之就此步入仕途。他履职的第一站,是调往广西浔州,担任从八品的浔州司法参军。尽管远赴边远之地从政,但崔与之始终不避艰苦,做到尽心公务,出色完成各项工作。

有次,广西巡按到浔州视察,但官府接待用的驿所因年久失修已不能使用。郡守让崔与之主持维修工作,限令数日内完成。短时间内,崔与之一时找不到屋瓦,想到用茅草盖屋顶的办法,他与部下一起动手,亲自将屋内整饰一新,按时完成了驿所的维修更新任务,使接待工作顺利进行。

浔州粮食仓库因久未修葺,出现漏雨等现象,给仓库储粮带来安全隐患。为此,郡守计划卖掉储粮。崔与之得知后,不顾位卑言轻,站出来据理力争,坚决反对。在崔与之的说理下,郡守接受了他的意见,改变主张,并命崔与之负责维修粮仓。崔与之坚持以保粮为重,他深知粮仓发挥着储备谷物、调节物价、赈济灾荒的重要作用,建好粮仓责任重大。崔与之将自己居所的屋瓦拆下,换用茅草盖上。随后,他亲自把屋瓦送到粮仓去,盖在粮仓上面。

作为维修项目的主要负责人,崔与之不但一文钱不贪,反而处处以公家为重,带头守好清廉之本,尽心尽责工作。因此,郡守赏识崔与之的胆识和才干,推荐他转任淮西提刑司检法官。

奖廉劾贪,秋毫无扰

每到一地,崔与之顾不上舟车劳顿,很快就主动深入群众中,走访群众,探访民情,努力解决民忧,维护地方清明廉洁的环境。

《宋史》本传称,崔与之“停车裁决,奖廉劾贪,风采凛然”。

在淮西任职时,某京官儿子称霸乡里,状纸递到官府,许多官吏都不敢受理。当状纸递到崔与之手上时,他拍案而起,不畏权势,秉公判决,责令乡霸退还民田。后来,某京官闻讯,非但没有怪罪,反而对崔与之赞许有加。

崔与之在任广西提点刑狱官职时,奖廉劾贪,成效显著。当时,海南出产的苦丁茶很有名气,州县强征作为贡品,又强征妇人织吉贝布。崔与之深入走访,了解实情后,对这样不利于民生的行为,一律奏请罢废。

经过调查,崔与之总结了地方“十大弊政”,如官吏贪赃枉法,官府滥追钱粮赋税等,他写成“十事”上疏朝廷,要求对这些行为予以痛惩。时人将其上疏的“十事”,列为《岭海便民榜》,又将崔与之的事迹编为《海上澄清录》排印出版,传扬于世。

崔与之注重个人作风的影响,既不铺张浪费,不接受超规格的食宿接待,也不随意动用公款,以权谋私。在巡视途中,对于各郡县提供的食宿接待,崔与之一律谢绝,他每天花销自备钱款,一切公务开支按日给付,该个人付款的绝不用公款。崔与之“秋毫无扰”“公私分明”的行为,给身边官吏留下了深刻印象。

崔与之曾将自己的从政心得立为家风家训,如“无以嗜欲杀身,无以货财杀子孙,无以政事杀百姓,无以学术杀天下后世”等清廉思想影响深远。

抗金名臣,西蜀福星

崔与之还战斗在淮东、四川等南宋抗金第一线,尤其是在帅蜀期间,他威镇金兵,采取有力的措施安定地方,给四川带来多年稳定有序的社会发展环境。

南宋嘉定十三年(1220年),崔与之62岁,以焕章阁待制的身份被任命为成都知府兼成都府路安抚使。

崔与之在成都任四川制置使期间,整肃军政纪律,扭转各州军政不合局面,凝聚了军心,史称“尽护四蜀之师”。他还致力发展边境贸易,形成战马、粮食就地补充的稳定机制,积蓄了大量军资,巩固边防。在他的统帅下,四川很快成为军政协调、纪律严明、兵精粮足、百姓富裕的地区,形成较长时期的社会稳定局面,崔与之由此赢得了“西蜀福星”的美誉。

淡泊名利,盛德清风

崔与之守淮五载,帅蜀五年,在多地任主要官职,但是他都做到不增置财产,不受馈赠,对于奇玉美锦更是“一无所视”,并积极举贤抚士,始终清廉自持,淡泊名利,保持清官廉吏的风骨。

嘉定十七年(1224年),崔与之辞官归乡,离开任所时,“唯载归艎之图籍”,即归去之日,仅带走一船的书籍,并无其他贵重物品。此后,崔与之以年老为由,“八辞参知政事,十三辞右丞相”,被誉为“白麻不拜”(“白麻”指皇帝的诏书)的千古一人,这充分展示出其崇高无私的从政操守。

崔与之不仅勤于军政,在学术上亦有建树。他被称为“岭南儒宗”,其开创的“菊坡学派”是岭南历史上的第一个学术流派。他开岭南宋词之始,有“粤词之始”之称,著有《崔清献公集》等传世。

南宋名臣文天祥以“盛德清风,跨映一代”的褒扬之词,高度评价崔与之,其清风名节受到人们的世代传诵。(贵港市纪委监委整理)

“牛奶河”变清了 贵港:建立“7+N”模式 推进政治监督具体化精准化常态化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