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杭州8月15日电(记者唐弢、邱世杰)“萤火虫回来了!”夏夜,在浙江嘉善,许多人沿着小桥流水、窄巷石路寻找萤火虫的身影,其中不乏专门从外地赶来的游客。
15日是首个全国生态日,这一只只飞舞在长三角腹地的萤火虫,正诉说着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故事。
从小在嘉善农村长大的曹先生,依然记得儿时的乐趣。“夏日的夜晚,大人们忙完农活后总会聚在一起喝茶聊天,孩子们就跑到小河边,看芦苇丛和黄豆蔓上成群结队的萤火虫飞来飞去,有时把手轻轻一扣萤火虫就在掌心了。”
作为一种环境指示生物,萤火虫就像生态环境的晴雨表,与声、光、水、土等环境共命运。在都市圈里,如何保护萤火虫生态种群?作为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之一的嘉善为此做了大量工作。
萤火虫飞舞在嘉善县魏塘街道长秀村。(受访者供图)
在嘉善县西塘镇东北面,有一片约3400亩的湖荡——祥符荡。夏日里,天高水阔,绿意葳蕤。你很难想象,这里曾是水体浑浊、岸边泥泞的野荡。
为了改善祥符荡水质,嘉善实施了控源截污、生境改善、构建水下生物群落、水质智能监测等一系列清水举措,对祥符荡2865亩的水域进行了水生态修复。
“如今,祥符荡水体平均达到地表水III类标准,部分指标达到Ⅱ类,沉水植物覆盖度70%以上,透明度2米以上。”嘉兴市生态环境局嘉善分局相关负责人表示,通过种植沉水植物、投放鱼类、构建生态围隔等方式,筑起水生态屏障。
嘉善治水,不仅聚焦“水里的问题”,更着眼于系统性解决“岸上的问题”。
位于嘉善县姚庄镇的盛家湾,是国控断面俞汇塘的一条支流,河道长1.43公里,沿线分布着几千亩花卉大棚和农田。当地村民杭叶强清楚地记得,由于周边企业、养殖场的废水排放,这条河流多年前也曾面临严重污染。
2020年,嘉善启动盛家湾水生态修复项目工程,通过岸线整治、缓冲带生态修复、构建水下森林生态修复系统、建设生态湿地等举措,构建生产、生活、生态互利共生、和谐发展的“三生融合”纽带。
水栖萤火虫。(受访者供图)
水生态环境的持续向好,让嘉善的夏夜再现如梦如幻的萤火之光。依托萤火虫等生态资源,嘉善打造了萤火集市等品牌活动,壮大乡村旅游,实现生态文旅和生态产品的价值转换。
为了给萤火虫的生存、栖息和繁育提供优质条件,嘉善通过生态环境、食物链改造、萤火虫保育等措施,恢复重点区域萤火虫种群数量。这种良性互动,不仅守护住了生物多样性,也激发了群众保护生态环境和生物多样性的意识。
嘉善县魏塘街道长秀村的周末热闹非常,不少人就是冲着萤火虫来的。“萤火虫带来了人气,我们也要守护好它们。”村民沈水根说,现在村里人都主动参与河道管护工作,就是要留给萤火虫一片自然繁衍的天地。
“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千百年前,古人就记录下这跃动于暗夜之中的精灵;如今,嘉善人正用自己的方式,为他们支撑起生态保护伞。
(本文来自于新华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