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于对中药价格上涨的预期,一些游资进入中药材领域,炒家们囤积药材,低进高出。部分经营商也转化成为游资炒作中药材的“操盘手”。中药材目前价格已经见顶,很难继续支撑,再涨价很可能出现“有价无市”的情况
文|张明丽辛颖何伊静
编辑|王延春王小
往年6月-7月,药材市场一般处于淡季,但今年却一反常态。
在河南禹州中药材专业市场,河南中医药大学特聘专家尚飞说,他在禹州跑了40多年,今年中药价格涨得“离谱”。“5月8日之前,当归还是60元-70元/斤,现在已经涨到了200元/斤,翻了4倍-5倍。以前一个药方,当归开20克,也就2元,现在已经涨价到8元-10元。甘草涨幅更大,以前每公斤十几元,现在涨价到60多元/斤。”
不少老中医抱怨,“已经没办法给患者开药了。”
今年上半年,调理脾胃的白术、清热解毒的黄连等多种中药材,都刷新历史高价。中药材天地网数据显示,截至2023年6月28日,中药材综合200指数报收于3567.95点,点位与5月28日的3246.71点相比,指数上涨9.89%;盘中最高点位为3577.76点,最低点位为3246.71,振幅为10.2%。
如果看指数年度同比,截止到2023年6月28日,中药材综合200指数报收于3567.95点,点位与2022年6月28日的2629.21点相比,指数上涨938.75点,涨幅35.7%。盘中最高点位为3577.76,最低点位为2626.06,振幅为36.2%。
河北安国市委宣传部相关负责人告诉《财经》记者,进入2023年,中药材整体行情理应呈现理性回落态势,但是市场却一反常态,三四月药市短暂降温后,五六月产地市场继续呈现火爆态势。
截至6月底,安国中药材价格指数上涨至149.88点,较年初141.96点上涨5.58%,创历史新高。从具体品类来看,当归、党参、牡丹皮、白术、香薷、细辛、胖大海、鹿角霜、水牛角和薤白等中药材价格涨幅居前,半年内实现翻倍上涨。
虽然药材价格普遍上涨,市场内供需比例失衡,但实际交易量是萎缩的,安国中药材指数官网指出,货源多存于冷库之中。上半年,安国中药材市场景气指数仍处于低位运行态势,连续处于不景气区间,经营类和信心类景气指数同步弱势运行。
中康科技中药大数据中心首席分析师贾海彬告诉《财经》记者,中药材一般三月是旺季,到六月后进入淡季,目前价格已经见顶,很难继续支撑,再涨价很可能出现“有价无市”的情况。
药企承压:中成药接连撤网
在本轮涨价潮中,中游制药企业已经明显承压。
6月21日,首次中成药全国集采结果出炉,中选品种平均降价幅度为49.36%,部分品种价格降幅超七成、有的品种价格降幅甚至达到九成。
值得注意的是,就在集采前夕,6月9日、16日,江苏、广东医药协会,以及安徽省亳州市中药饮片产业促进会先后发文件称,中药材市场价格出现异常增长,呼吁国家尽快出台相关政策管控药材价格。
一面是产品端集采压价,另一面是上游原料不断涨价的压力,夹在中间的中药企业更加为难。
其实在此前的地方集采中,已经出现过不少中成药撤网的情况。如2022年5月24日,广西药械集中采购网发布通知显示,71个药品申请撤网,超过一半为中成药,包括小儿豉翘清热颗粒、肾宝糖浆、小儿止咳糖浆、川贝枇杷糖浆等常用药;8月18日,甘肃省公共资源交易中心公示了42个药品申请撤废的消息,其中近半数是中成药,包括安宫牛黄丸、二益丸、六味地黄丸颗粒、九味羌活颗粒等常见品种。
根据业内人士分析,其中不乏原料、生产成本上涨的影响。只不过根据以往的经验,少有药品会在全国集采中撤网,毕竟影响的市场范围太广,因此如何平衡报价和未来原料药采购的压力,对企业是不小的考验。
中国中药协会内外并治用药分会副秘书长、北京盛世康来中药营销策划公司董事长申勇介绍,中国有2500多家中药厂,原料涨价首先导致生产成本上的增加,很多中药厂生产的都是国家医保目录、基本药品目录内的药,企业是不能临时涨价的。
尤其是一些大的中药厂在意识到这个问题后,就开始建立自己的大品种原料供应基地,比如天士力,它的知名产品复方丹参滴丸,原料就是丹参三七跟冰片,丹参用量是最大的,所以它在十几年以前就在陕西商洛建立了一批丹参原料种植基地。
同仁堂在山西建立了党参种植基地,扬子江在福建为畅销品种蓝芩口服液里用量最大的栀子建立种植基地,除了能保证自己厂子大品种的原料供应,如果丰收了,还能销售原料给其他药企,从某种程度遏制炒作。
但是一般只有规模较大的企业才有这个实力,2500多家中药企业也就只有70多家中药上市公司,另有少数非上市公司实力雄厚,大部分企业没有实力做这些工作。
资金炒作还是供需失衡
广东省医药行业协会在此前发布的关于中药材价格异常增长的情况报告中指出,中药材行业人士反馈称,“现在并不是药材没有货,只是都在冷库。”
目前亳州、安国两大药都的冷库都是爆仓状态,大冷库的存货价格从年前的每年260元/吨涨至现在的每年400元/吨,依然还需要排队。既往6月为传统淡季,但当下中药材市场依然火热,而炒作中药的资金正从“四面八方”涌入这个小市场。
江苏省医药行业协会中药饮片专业委员会关于中药材价格异常增长的情况报告也指出,出于对中药价格上涨的预期,一些游资进入中药材领域,炒家们故意囤积药材,低进高出。部分经营商也转化成为游资炒作中药材的“操盘手”,囤货惜售,不断推高市场行情,药材价格出现了极不正常的暴涨势态。
中国中药材种植养殖网、中药材除草剂研究网主编宫光前指出,除了近年来国家对中医药越来越重视,出台了一系列对中医药的扶持政策,金融宽松也是造成本轮中药价格上涨的原因。
受三年疫情影响,中国经济严重受挫。据国家统计局1月17日发布数据显示,2022年全年国内生产总值1210207亿元,按不变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3.0%。2023年一季度中国经济同比增长4.5%。远远低于6%的预期。为了中国经济的快速恢复发展,国家实行了积极地财政政策和相对宽松的货币政策。大量热钱寻求投资热土,无奈房市积重难返,股市长期低迷,外贸出口受阻,各行各业多处于饱和状态。哪里还有一片投资的热土?
宫光前说,经历三年疫情的洗礼,中医药的医疗保健作用越来越深入人心,对中医药的需求越来越大。于是,各路人马争先恐后奔向了药材市场。
据了解,这不是中药原材料第一次出现大规模涨价。据中国中药协会中药材信息中心,自2009年下半年以来,中药材进入价格上涨通道。到2010年,中国537种中药材共有84%涨价,涨幅从10%到400%不等。
在上一轮涨价潮里,有业内人士分析,除了西南干旱的长期影响,部分楼市资金进入药材市场炒作也是一大原因。时任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价格监督检查司司长许昆林向媒体表示,中药材价格出现的非正常暴涨的主要原因,是部分企业蓄意囤积使然。
申勇回忆,2011年前后就有游资瞄准过制作阿胶的驴皮,引发上游企业囤积,下游的阿胶就大幅涨价。阿胶生产企业不得不“满世界”找驴皮,从埃及、秘鲁、巴西等国进口,一度成为业内笑谈。
对此番中药材价格上涨的原因,申勇向《财经》记者分析,一方面是原料的供应量相比三年疫情前有所减少,中药原料80%都是农产品,过去疫情三年,一些地区受到防疫政策管控的影响,还有一些洪水等自然灾害的影响,整体上中药原材料的供应量就有所减少,价格提升。
另一方面,因为中药在疫情中发挥了很大的作用,大家对中成药的认可度提高,加上国家政策的扶持啊,市场需求在增长。市场供需的不平衡,导致过去三年中药原料一直在涨,涨幅也是逐渐增加,只不过这次,有一些机会商瞄准了紧俏的商品,抢购和囤积。
“与以往相比,这次异常涨价,周期长,范围广,非常不正常。”一位中药行业人士直言。
申勇介绍,此次资本密切关注的,首先是跟新冠疫情相关的清热解毒类药品,其次是活血化瘀类的原料药,是主要治疗心脑血管的大品种,市场需求大,就是涨价了也不愁卖,此外还有抗肿瘤类、滋补类。
价格上涨会否引发行业荣景
尽管中药行情一路上扬,但其为行业带来的影响很可能是负面的。
不少业内人士介绍,如果市场持续这样异常上涨,后续药农一味扩大种植,产量大幅上涨,行业很可能面临资本散场后的一地鸡毛。
为更好地管理中药市场,多地接连发布声明。6月以来,江苏省医药行业协会中药饮片专业委员会、广东省医药行业协会、亳州市中药饮片产业促进会,先后给中国中药协会递交《关于中药材市场价格异常增长的情况报告》,认为有社会游资或经销商联手操盘囤积药材,进行低进高出,致使中药材价格出现异常暴涨。
7月8日,中国中药协会发布行业倡议书,其此前已经向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上报了《中国中药协会关于近期中药材价格异常上涨情况调研报告》,正在配合开展应对工作。呼吁中药企业克服药材涨价压力,保证药品供应,同时绝不以任何形式参与到哄抬和操纵药材价格、投机炒作等扰乱市场秩序的不正当乃至违法行为中去。
贾海彬告诉《财经》记者,此次中药材价格异常上涨会严重损害中药产业可持续健康发展,甚至危及中药战略资源的安全和整个医保支付体系的稳定,同时损害终端消费者和患者的利益。过去三年,国内中医馆和诊所注册数量连续下降,很大原因就是成本太高。如果中药价格太高,老百姓也怨声载道,医馆受众会面临下降。
“中药材价格暴涨,药企在利润空间受阻的情况下,中药质量整体下降几乎是必然的。”贾海彬说。中医药产业链包括上游中药材种植、中游中药的生产制造、下游中药流通。手中有存货的产地和市场商贩都是这轮价格上涨的受益者,种植户是受害者,因为涨价时,种植户手头往往没货,价跌时,种植户手头的货一般比较多。涨价还会误导农户扩大生产规模,最后出现“药贱伤农”。资本可能也是受害者,接盘侠炒货炒成了仓库主,又卖不出去。中药材的盘面很小,很容易炒起来,但是出货非常难。中药材不是随时可以变现的大宗商品,价格看着是翻了几倍,但将来怎么卖是个大问题。
责任编辑:刘德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