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更多黑土地盖上“被子”

日期:08-01
吉林省

新华社长春8月1日电(记者薛钦峰)松嫩平原,满眼翠绿。田间地头,一眼望不到边的玉米已有一人多高。如今在黑土地上,秸秆覆盖还田与深翻还田、有机肥还田……越来越多农田里一改过去旋耕起垄的传统耕作方式。一系列保护黑土地的耕作模式,犹如为黑土地盖上一层“被子”,保护着黑土地,让黑土地越来越有“劲儿”。

近日,玉米进入生长关键期。在位于黑土地核心区的吉林省四平市梨树县,近期虽经历了大风天气,但地里的玉米依然挺拔。只见玉米根部深深扎进土壤,一层碎秸秆覆盖在垄间已开始发黑腐烂。梨树县八里庙村种粮大户卢伟说,这是保护性耕作技术,秸秆覆盖还田,可以保护黑土地,助力玉米稳产增产。

为更多黑土地盖上“被子”

7月31日,在位于吉林省四平市梨树县的中国农业大学“科技小院”保护性耕作试验田,在读博士生胡文朗查看玉米根部生长情况。新华社记者张楠摄

今年五六月份,东北多地出现气象干旱,进入六七月份,连续降雨又让不少农田出现内涝。卢伟却并不担心,“保护黑土地多年,玉米抗灾能力明显增强了。”他说。

梨树县探索推广保护性耕作技术已有十余年,80%耕地应用保护性耕作。特别是去年黑土地保护法实施以来,梨树县在应用保护性耕作基础上,探索将秸秆和粪肥堆沤还田,构建种养循环体系,打造黑土地可持续利用新模式。

梨树县四棵树乡种粮大户王亮今年将7000余立方米的粪肥施用到300余公顷土地。“秸秆加上粪肥,土地越种越有劲儿。”王亮说。

2020年至2022年,东北地区保护性耕作应用面积从4600万亩快速增加到8300万亩。2022年,东北地区建成56个整体推进县和700多个县乡级保护性耕作应用基地。

吉林省还逐步构建东部固土保肥、中部提质增肥、西部改良培肥等保护路径。如今,吉林省在全省各地因地制宜推广深松深翻、米豆轮作技术等黑土地保护10大模式。

公主岭市推广秸秆深翻还田、米豆轮作、增施有机肥等黑土地保护利用项目100余万亩,效果也逐渐显现。“项目区内耕地地力平均提升0.67个等级,土壤有机质平均提升3.6%。”公主岭市农业农村局副局长孟繁强说。

近年来,吉林省与中国科学院、中国农业大学等一批科研院校共同建立黑土地保护科研基地。从探索高产增效的“梨树模式2.0”,到秸秆高值化利用,再到构建盐碱地高效治理模式,吉林省累计启动100多项黑土地保护课题,在全省建立多个万亩级和千亩级示范基地。

这是吉林省四平市梨树县全国百万亩绿色食品原料(玉米)标准化生产基地核心示范区(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张楠摄

这是吉林省四平市梨树县全国百万亩绿色食品原料(玉米)标准化生产基地核心示范区(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张楠摄

在位于吉林省农安县的中国科学院“黑土粮仓”科技会战长春示范区农安基地,农业专家们集中试验,展示秸秆深翻还田、水肥一体等多项黑土地保护新技术,这些新技术正得到当地农民的认可和应用。

“吉林累计选取100个乡镇、1008个村、1.01万名新型经营主体开展黑土地保护技术示范,培育109个社会化服务组织开展技术服务,提升黑土地保护示范效能。”吉林省农业农村厅黑土地保护处负责人刘彦佐说。

为更多黑土地盖上“被子”

(本文来自于新华网)

百色:立足监督首要职责 护航营商环境持续优化 首条设计时速350公里高铁开通15年见证中国高铁崛起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