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重庆7月26日电题:重庆巫溪:高山村落的乡村振兴剪影
新华社记者何宗渝、周思宇、刘梓桐
位于大巴山东段南麓、渝陕鄂交界处的重庆巫溪县是典型的山区农业县。记者近日深入巫溪境内的多个高山村落,一幅幅生产生活场景映射出巨变——抓住“土”“特”“产”三个字精准发力山地特色农业,这些高山村落已经踏上乡村振兴致富路……
兰英乡西安村:小贝母长成大产业
见到方孝三时,他正和爱人一起顶着烈日采挖贝母。“我从6年前开始种贝母,陆续种了3亩地,今年打算挖出1亩已经生长了5年的贝母。”他告诉记者,按照目前的行情,大概能卖上40万元。“加上前两年的收成,这几年种贝母的累计收入已经有90万元。”
西安村平均海拔约1600米,占据了重山之间一块相对开阔的坡地。独特的地理条件和土壤、气候环境,成就了贝母生长。2017年以来,全村546户村民中,陆续有400多户都种植了贝母。目前全村贝母种植面积超过600亩,是西南地区最大的贝母种植基地。
西安村党支部副书记刘庆成告诉记者,目前村里已有7家贝母种植企业和2家专业合作社,种植面积占到全村的一半,另一半则是村民自发种植。今年的行情也非常好,鲜贝母能卖到每斤350元左右,干贝母每斤能卖到1300元至1500元。今年全村预计产出干贝母4吨,产值将超过1000万元。
刘庆成还告诉记者,这几年每到贝母采挖季节,各地的商家都会来抢购,每年都是供不应求,终端客户囊括了潘高寿药业、采芝林药业等企业。“由于不愁销路,全村的贝母种植面积还在不断扩大;村民的腰包越来越鼓,现在已经有一半左右的村民在县城买了房。”
尖山镇大包村:“温饱薯”变身“科技薯”“致富薯”
乘车从巫溪县城一路向西,沿着80多公里的山路,记者来到海拔约900米的尖山镇大包村。临近午时,大包村党支部书记曾有海正在田间查看马铃薯采挖情况。
随手拾起一颗金黄饱满的马铃薯,他兴奋地告诉记者:“今年洋芋价格好,平均要卖1块多钱1斤,加上‘巫溪洋芋’品种产量高,村民们都乐开了花。”
曾有海告诉记者,以前马铃薯是巫溪人赖以饱腹的农作物之一,但由于种植技术落后,病虫害多发导致产量偏低。如今在重庆市农业技术推广总站、中国农业大学等单位的技术支持下,产量高、品质优的马铃薯品种不断被选育,大包村的马铃薯正朝着“平均亩产2200公斤以上、农药减量30%”的绿色高效目标迈进。
“这片土地更不得了,专门做品种筛选,未来洋芋品质咋样就看它了!”种植基地一侧,数十块“马铃薯名牌”整齐排列,展示着“费乌瑞它”“久恩17”等马铃薯品种的名称、特性和供种单位。“曾经的‘温饱薯’不仅变身‘科技薯’,更成为造福一方百姓的‘致富薯’。”曾有海说,大包村今年种植马铃薯3000多亩,总产值将超过1000万元。
“我们正大力发展马铃薯深加工,延伸产业链,增加附加值。”尖山镇党委书记张伟介绍,目前当地已开发出休闲薯片、土豆粉条、土豆淀粉等深加工产品。
峰灵镇谭家村:“北桃南迁”助增收
走进巫溪县峰灵镇谭家村,放眼望去是一大片茂密的桃树,“黄金桃、蟠桃、映霜红……现在这座山上有5个品种,从6月到10月底一直有不同品种的桃子上市。”峰灵镇党委书记汪大禹指着桃园说,“我们的桃子个大、质脆、味甜,卖得火。”
汪大禹说,7年前,几位镇村干部到山东青州考察,发现当地的晚熟冬桃。“峰灵镇海拔高、日照长,很适合冬桃种植,青州捐助的冬桃树苗当年就在谭家村530多亩撂荒地扎下了根。看第一批长势良好,次年我们向全镇推广冬桃产业。”
“巫溪冬桃平均含糖量超过18%,每斤售价比夏桃高出5元以上。”谭家村党支部副书记李天杰介绍,当地按照“每人1股、每亩土地5股、村集体和农户四六分红”原则,带动村民增收致富。“去年我们村合作社冬桃销售收入超500万元,村民分红近50万元。”
如今,“巫溪冬桃”已成为谭家村的主打特色产品,并成功注册“巫溪冬桃”商标;产品不仅畅销国内,还出口到新加坡等国家和地区。
“近几年冬桃产业基地不断进行了基础设施升级,2021年还建成了‘智慧农业车间’,冬桃收、储、运效率提升近50%。”汪大禹说,“下一步我们打算进行农文旅融合的新尝试,打造集生态种植、旅游观光、产学研融合发展的现代农业园区,让冬桃产业创造出更高的价值。”
(本文来自于新华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