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有媒体报道,知名乳企伊利集团前董事长郑俊怀,被包头市中级法院以挪用公款罪判处有期徒刑七年六个月。郑俊怀方面向中国新闻周刊确认了这一消息。
据悉,郑俊怀是伊利集团的创始人,上世纪80年代初带领呼和浩特市回民奶食品厂(以下简称“回民奶厂”),一步步发展成后来的伊利集团,并在1996年成为中国第一个乳品上市企业。
不过在2004年12月,郑俊怀因涉嫌挪用公款罪被刑拘,一年后被判处有期徒刑六年。2008年8月,郑俊怀因减刑提前出狱。
2018年,郑俊怀再次卷入“伊利谣言案”,并被伊利公开举报。2019年11月,郑俊怀再度入狱。
创始人与一手创立的企业,之间到底什么仇什么怨?
郑俊怀。图/视觉中国
“乳业教父”
公开资料显示,郑俊怀出生于1950年,是内蒙古呼和浩特市土默特左旗人,1974年从内蒙古师范大学汉语言文学系毕业后,分别在呼和浩特市农林局政工科、呼和浩特市国营畜禽场,以及呼和浩特市奶牛公司招待所等地工作。
1983年,郑俊怀出任回民奶厂厂长,也就是伊利的前身。彼时的回民奶厂,是一个远近闻名的“烂厂”,七八十人的规模,资产不足50万,还连年亏损。
郑俊怀上任后,在企业内部推行承包责任制,同时推进人事、用工、分配三项改革,实行能者上、庸者下。有了竞争,工厂一下子被搞活,当年就扭亏为盈。
1993年,回民奶厂改制成为股份制公司,“伊利”正式诞生,郑俊怀则成为首任董事长、党委书记兼总裁。
1996年,郑俊怀成功带领伊利登陆资本市场,成为全国乳品行业第一家上市公司,为伊利日后成为乳业巨头奠定基础,郑俊怀也由此被业界称为中国“乳业教父”。
转折出现在2004年,因郑俊怀等人涉嫌违法挪用公款、购买国债造成巨额亏损,及家属持有公司巨额股份等,伊利的3位独立董事——俞伯伟、王斌和郭晓川向郑俊怀等人发起质询。
但郑俊怀强行召开临时董事会罢免了俞伯伟,另一位独立董事王斌也愤而离职,这便是当年沸沸扬扬的“伊利独董风波”。
此事被曝出后,官方迅速介入。2004年6月22日下午,证监会内蒙古监管局组成核查小组进入公司,对伊利进行专项核查。7月21日,伊利因涉嫌违反证券法规,接到证监会立案调查通知书。
2004年12月,郑俊怀及伊利集团4名原高管因涉嫌挪用公款罪被内蒙古自治区人民检察院刑事拘留。一年后,包头市中级人民法院做出判决:郑俊怀作为国家机关委派到公司从事公务的人员,利用担任伊利公司董事长、总裁的职务便利秘密成立外部公司,并先后挪用伊利集团1650万元购买伊利的社会法人股票,从中牟取个人利益,以挪用公款罪判处郑俊怀有期徒刑六年。一代“乳业教父”的传奇戛然而止。
而在此期间,2005年6月,35岁的潘刚全票当选为伊利集团董事长兼总裁,成为伊利新的掌门人。
二度入狱
服刑期间,郑俊怀经过了两次减刑,于2008年9月刑满释放。然而,郑俊怀与伊利之间的矛盾并未随着出狱戛然而止,反而愈演愈烈。
对于郑俊怀的这两次减刑,伊利集团一直颇有微词。
伊利集团执行总裁张剑秋曾公开质疑:“在狱中,犯人减刑一个月都很困难,而他却能获得两次减刑一共减了2年半。第一次的理由是‘表现好’,第二次是称其在狱中发明了一套节水设备,该发明获得了国家专利并获得了应用。但是,郑俊怀为大专学历,中文专业,从未学习过机械等理工知识,其何以在短短的一年时间、在监狱的环境条件下发明出节水设备并获国家专利发明?而且在剩下的3年半服刑过程中,郑俊怀家里有事,就可以回家。”
至于郑俊怀,也一直通过起诉或者上诉方式,要求“返还自己市值3亿元的伊利集团的股份,返还剩余市值31.46亿元的伊利集团股份的权利,以及伊利公司给予的分红4.9亿元的权利等诉求”。不过这些诉求均被法院一一驳回。
时间来到2018年3月,部分自媒体发布文章称,伊利董事长潘刚“被有关部门带走并被要求协助调查”。受该消息影响,仅3月26日一天,伊利市值就大跌60.78亿元。
随后伊利否认此事并报警,相关嫌疑人被警方控制。
在此次事件背后,郑俊怀被猜测是幕后的组织者。2018年4月14日,伊利集团执行总裁张剑秋在官网发布了一则《关于对郑俊怀声明的回应和郑俊怀涉嫌犯罪的揭露》的声明称,这一系列谣言与伊利集团一位前高管脱不了干系,且明确指出该前高管是伊利前董事长郑俊怀,并称“这一次,我们真的忍无可忍”。
同年10月24日,“伊利谣言案”宣判,两位主要当事人被内蒙古自治区呼和浩特市回民区人民法院一审判以寻衅滋事罪。
就在该案宣判消息传出不足一小时,伊利发布万言举报信,公开指认谣言事件的幕后关键人物是伊利前董事长郑俊怀,称公司“常年屡遭郑俊怀及其保护伞的破坏,14年来无法伸张正义”。
伊利在举报信中还提到:“潘刚总裁带领着这样一个一心为伊利拼搏、屡创佳绩的团队,却莫名其妙遭遇了来自时任伊利董事长郑俊怀的打压。”
伊利公开举报后的2019年11月1日,包头市中级人民法院撤销了此前对郑俊怀的两次减刑裁定。三天后,包头市中级人民法院宣布已对郑俊怀收监,郑的刑期到2022年2月16日结束。
“2.4亿公款案”
而本次郑俊怀再度因挪用公款罪被指控,则与伊利此前公开信举报的“郑俊怀挪用2.4亿公款”相关。
2003年3月,伊利大股东呼市财政局将其持有的14.33%的股权以每股10元的价格转让给德隆系的金信信托,转让价款为人民币2.8亿元。而金信信托被疑为当时伊利董事长郑俊怀等人代为持股,帮助其完成管理层收购。但郑俊怀事发后,该项事件并未被写入起诉书中。
伊利在举报信中这样表示:“2015年,有正义感的马永胜检察长从内蒙古检察院反贪局调出郑俊怀挪用2.4亿公款的案卷,仅用2小时就落实清楚:证据链完整、犯罪分子供认不讳,可以立即提起公诉,然而在郑俊怀强大保护伞的阻挠下,14年却无人敢处理,并谎称‘还未结案’。”
根据财新网援引的判决文书,2021年9月,包头市检察院指控,郑俊怀等人挪用伊利及子公司国债回购资金2.45亿元,以启元公司为载体收购伊利股份国有股权,谋取个人利益,其行为均已构成挪用公款罪,且属情节严重。最终在2023年6月29日,郑俊怀被判处有期徒刑七年,与前罪判处的有期徒刑六年数罪并罚,执行有期徒刑七年六个月。
在郑俊怀遭遇官司的同时,被他作为“二次创业”的红星乳业同样“命运多舛”。
2011年后,郑俊怀加入黑龙江红星集团食品有限公司,并一度成为公司董事长。
公开资料显示,红星集团的前身是黑龙江安达乳品厂,成立于1952年,是在苏联的援助下,建立的新中国第一家大型机械化乳品生产企业,被国家列为第一个五年计划156项重点建设项目配套工程之一,并生产出新中国第一袋奶粉。
不过与伊利相比,红星集团仍是一个规模尚小的区域乳企。根据《中国经营报》2019年的报道,红星集团的年销售额有2亿多元,其中婴幼儿配方奶粉业务销售收入为1亿多元。但除此之外,红星集团相关销售收入未在公开场合披露。
值得注意的是,由于这次判决发生在郑俊怀服刑期间,在上次刑期到期后需再服刑1年6个月,这意味着郑俊怀到今年8月服刑完毕。郑俊怀方面向中国新闻周刊表示,郑将于8月15日结束此次刑期。
作者:余源(andyy1988@126.com)
编辑:陈燕妮
责任编辑:石秀珍 SF1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