截至目前,这场主汛期的强降雨,已经给北京带来了大到暴雨,甚至大暴雨的天气。但由于属于暖区对流雨,最大特征为分布极不均匀,导致全市范围内大暴雨和小雨都有。一场降雨为何如此复杂?究竟预报的难度有多大呢?气象部门进行了解读。
疑问一:究竟多大的雨是暴雨?
气象上对暴雨有明确的区分,在我国,将24小时降水量为50毫米或以上的雨称为“暴雨”。按其降水强度大小,又可以分为三个等级,即24小时降水量超过50毫米称“暴雨”,超过100毫米称“大暴雨”,超过250毫米则称“特大暴雨”。
不过,每场暴雨都是不同的,暴雨是在24小时均匀下完“细水长流”般的,还是短时间内“倾盆而下”的激烈型的,带给大家的直观感受就会完全不一样。
此次气象部门预报的大到暴雨,也是指整个降雨过程中的累计雨量,就是从开始到结束为止,并不是说一个晚上或者一个上午就要下出非常强劲的大雨或者暴雨。
疑问二:预报中的“局地”在哪儿?
在天气预报中,大家总会看到“局地”二字,那么究竟这个“局地”是哪儿呢?
其实,“局地”在天气预报中并不是一个具体确定的地点,而是在一定程度上表达了预报的不确定性和可能达到的极端性。
据介绍,“局地”常常与雷暴大风、冰雹、短时强降水、龙卷等强对流天气联系在一起。这些强对流天气多由中小尺度系统产生,生命史短、消亡速度快。以目前的预报能力,往往只能提前预报局地强天气可能出现的范围,还不能提前预知其发生的准确位置。
疑问三:暴雨的预报究竟有多难?
如果把降水这一过程类比于我们拿起一盆水向外泼,那么泼出去的水肯定是不均匀地落在地面上的,会有被淋湿的地方,也会有没被淋到的地方,实际的落区也会与预计的落区有所差异,这就是大范围降水过程中局地可能会出现漏报与空报的原因。在这个过程中,预报员要想判断哪几个点降水最强,更是难上加难。
尤其是暴雨,多数是由中小尺度天气系统造成的,空间尺度一般在20至200公里。而目前我国气象监测手段对这种较小尺度天气系统相关信息的捕捉能力有所欠缺,就好比用网捕鱼,网眼太大,小尺度的天气系统难免会成为“漏网之鱼”。
在我国,暴雨预报主要通过数值天气预报模式产品结合预报员自身知识经验进行。一般来说,形成暴雨需要三个条件,即充足的水汽供应,较强的垂直上升条件和一定的降水持续时间。在暴雨预报的过程中,预报员需要充分考虑这三个条件来判断降水过程可能形成暴雨的量级。
从全球来看,暴雨预测的准确率一直不高,属于世界难题。
随着技术的进步,目前我国预测暴雨使用的数值模式时空分辨率越来越高,降水预报准确率也不断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