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山林中的“伊兰齐”
内蒙古鄂温克:全方位推进党建业务双融双强
法律志愿服务团利用“草原检察直通车”深入牧区开展法治宣传。
党员检察官进嘎查,用牧民群众听得懂的语言普及法律知识。
学生们到“青少年法治教育主题馆”参观学习。
内蒙古自治区鄂温克族自治旗地处祖国北疆,是我国三个少数民族自治旗之一。“鄂温克”为鄂温克族人的自称,意为“住在山林中的人”。2022年以来,鄂温克族自治旗检察院注重找准党建与业务的融合点,以“伊兰齐”(鄂温克语,译为“光芒万丈”)党建品牌为引领,实施党建业务一体化工程,用检察履职促进新时代法律监督提质增效,形成党建与业务互促互进的良性循环。
“旗检察院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结合实际创新思路,在‘伊兰齐’党建品牌建设方面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形成了党建业务融合发展、齐头并进的良好局面。”鄂温克族自治旗旗直机关工委书记车绍光对记者说。
延伸品牌内涵
赋予党建业务融合发展新动能
鄂温克族自治旗检察院在办理一起民事监督案件过程中,为了不影响当事人生产、劳作,办案检察官多次往返70余公里外的当事人居住地了解情况,将听证会搬到草原深处牧民家门口,为当事人争取到司法救助。看到检察官乘坐拖拉机穿越结冰的河道送来司法救助金,当事人感动地说:“司法救助就像寒冬的暖阳,温暖了牧民心。”
这便是鄂温克族自治旗检察院“曦文昵”民事检察党员办案团队的由来。曦文昵,系鄂温克语中“太阳”的意思。“曦文昵”民事检察党员办案团队,是“伊兰齐”党建品牌的延伸。
为进一步释放党建品牌效能,鄂温克族自治旗检察院立足民族地区实际,建立“伊力嘎”(鄂温克语,译为“花朵”)未成年人检察党员办案团队。
“曦文昵”和“伊力嘎”两个专业化办案团队选用民族文化元素作为名称,发挥办案团队中党员干部能熟练使用四种语言(汉语、蒙古语、鄂温克语、达斡尔语)的优势,在普及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基础上,针对部分牧民群众汉语表达不流畅的情形,使用多种语言开展检察工作,既保障了牧民群众使用本民族语言参与诉讼的权利,又拉近了检察官与牧民群众的距离。
“创建‘伊兰齐’党建品牌是我们发挥党组织政治优势、促进民族团结进步的创先之举。我们通过多渠道搭建党员作用发挥和形象展示平台,引领带动全体检察人员尽政治责任、显检察担当。”鄂温克族自治旗检察院检察长潘玉茹介绍,该院始终坚持把政治标准和政治要求贯穿检察工作各方面、全过程,通过在各业务条线设立“敖敦”(蒙古语,译为“星星”)党员先锋示范岗,切实发挥优秀共产党员的标杆作用,促进检察人员在担当实干中彰显堡垒力量。
凝聚多方力量
助推党建业务融合发展新路径
近年来,鄂温克族自治旗检察院把党建工作与服务中心大局紧密结合,以跨支部交流、跨部门沟通、跨领域联动等方式,让组织生活活起来、党员动起来、工作质效强起来,以检察人员政治上的自觉促进思想上的融合。
今年3月,该院公益诉讼检察官在履职中了解到,辖区内伊敏线和伊阿线铁路沿线分布着草原牧区,存在牲畜顶撞破坏铁路防护围栏进出的情形,给行车安全带来隐患。该院主动联合海拉尔铁路运输检察院开展铁路沿线安全环境治理专项行动,对事故多发频发的重点铁路路段进行分析研判,向职能部门提出整改意见。该院还组织铁路沿线乡镇苏木主要负责人、海拉尔工务段伊敏车间、铁路派出所等单位召开专题座谈会,多方联动做好铁路沿线安全环境常态化治理工作。
跨区域协作办案是鄂温克族自治旗检察院继相邻院集中办案以来,推进多领域、多行业一体化保护,促进民族地区绿色、健康发展的具体行动。2022年,该院针对中心城区出现的牲畜上路危害公共安全现象,主动履职开展跨区域办案,深入调研制定整改方案,有力推动了相关社会治理工作。
经过一年多时间的努力,鄂温克族自治旗检察院在跨区域协作办案中积累了经验,探索形成了内部联动、外部协调、跨区域合作的新模式,取得初步成效。
今年4月,该院和莫力达瓦达斡尔族自治旗检察院、鄂伦春自治旗检察院会签了《“三少”地区检察机关检务工作联动协助机制》,成为推进检察机关跨区域深度合作的又一新尝试。
镌刻为民情怀
塑造党建业务融合发展新形象
“从国家公诉人到群众知心人,是责任更是初心。”共产党员、鄂温克族自治旗检察院副检察长乃日拉图擅长汉语、蒙古语、达斡尔语、鄂温克语四种语言。工作中,他用四种语言守护着牧民群众的利益。“我院始终坚持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将检察工作融入为民办实事中,聚焦民族地区群众急难愁盼,坚持把矛盾纠纷化解在基层,把问题解决在当地,以问题化解率、群众满意度检验党建业务融合成效,让群众切实感受到公平正义就在身边。”
某商品混凝土有限公司因公安机关的立案决定,导致千万货款无法追回,企业经营困难,面临破产。2022年,该公司向鄂温克族自治旗检察院申请立案监督。乃日拉图带领办案组对该案进行全面细致的审查,决定对案件重要证据重新进行司法鉴定,并组织召开公开听证会,邀请人大代表、政协委员、人民监督员对案件办理情况进行评议监督。经过书面审查、重新鉴定以及公开听证、检察官联席会议等一系列程序,该院认为,鉴于立案后案件证据已经发生变化,应当撤销案件,便制发通知撤销案件书,监督公安机关撤案。
“感谢检察院帮我们解决了难题,这回我们公司有救了!”年初,该公司负责人带着锦旗到检察院致谢,“我们当时的心情比她还激动、还高兴。那一刻,我们深刻感受到,检察官的使命就是在司法履职中诠释和践行司法为民。”乃日拉图说,“我院通过领导包案、上门听证、成立检调对接中心等方式,将‘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妥善化解社会矛盾’的理念贯穿检察工作全过程,做实做细多元化解、释法说理工作,去年以来办理信访案件112件,办结率100%。”
夯实红色引擎
探索党建业务融合发展新模式
鄂温克旗伊敏苏木巴彦塔拉嘎查,是鄂温克族自治旗检察院乡村振兴的主阵地。近年来,该院不断延伸党建工作触角,夯实“党建+乡村振兴”引擎,与乡村振兴联系点党组织开展结对帮扶,院党组书记、党支部书记带头到帮扶点开展帮扶活动,同时,选派优秀党员干部敖云担任包联嘎查“第一书记”。
在伊敏苏木巴彦塔拉嘎查的集体养牛点里,“第一书记”敖云和群众围坐在一起恳谈。“经过检察院这几年的帮扶,我们生活水平明显提高了,各方面条件都好了,嘎查的文化建设、基础建设都比以前提升一大截。我家人均年收入从2000元升到了1万多!”一位牧民激动地表示。“检察官乌娜吉(鄂温克语,译为‘女儿、姑娘’)把牧民的事当作自己的事,以实际行动帮助我们增收致富。”
“一声‘乌娜吉’,就是没有血缘的亲人。”自开展乡村振兴工作以来,敖云访贫问苦帮助困难户树信心找出路,手把手传授奶制品制作方法,动员亲友同事助力打开销售渠道,资助困难学生继续学习深造,引导牧民开展互助养殖,实现从“输血”式救助向“造血”式精准帮扶转变,赢得牧民群众的高度赞扬。
今年以来,为推进市域治理现代化建设,鄂温克族自治旗检察院突出党建引领,下沉社区成立“反诈骗”“家庭教育指导”“检企联络”等党员工作站,以“党建+”动员全体检察人员立足检察职能积极行动,引导激励党员在重点工作中攻坚攻关。
4月,该院针对办案中发现的涉案企业财务管理制度不健全问题,向涉案企业宣告送达检察建议,同时依托“检企联络站”,邀请相关领域专家在鄂温克旗经济技术开发区举办企业合规知识讲座。“以前我们都要上网查询如何解决生产经营中遇到的问题。有了检企联络站,检察院请来专家为我们把脉,帮我们精准施策,有效防范经营风险。”涉案企业负责人说。
满足法治需求
增添党建业务融合发展新活力
“我们把提升各族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潘玉茹告诉记者,“法治教育与群众生活息息相关,群众缺少什么,我们就普及什么;群众需要什么,我们就送上什么。”
近年来,鄂温克族自治旗检察院持续开展“法润草原”“美好生活民法典相伴”等活动,组建党员志愿服务队、法律志愿服务团,联合人大、司法机关、行政机关共同开展普法宣传,形成普法合力,让党的政策、法律知识、检察职能等进社区、进企业、进学校、进机关、进嘎查。
“进苏木嘎查,在牧民家里开展法治宣讲、举办法治讲座,我能感受到牧民群众对法律知识的需求和渴望。”乃日拉图说,“作为自治区民族团结进步创建示范单位,我院高度重视普法工作,将法治宣传作为为民族地区团结进步保驾护航的重要手段。”
普法实践中,该院积极创新方式方法,让“草原检察直通车”扛起流动党旗,让党的政策、法律知识、检察职能等进牧区、进牧户。检察官向牧民群众赠送自治区检察院译制的汉蒙双语法律书籍,以牧民群众听得懂的语言释法说理,切实打通服务牧民群众的“最后一公里”。该院把普法工作覆盖到检察工作全领域、各环节,选取社会关注度高、与群众利益关系密切、具有警示教育意义的典型案例,通过“以身边人说身边事、用身边事教育身边人”,让牧民听得懂、听得进。
“案件办结后,夯实全社会保护生态环境的思想基础是重中之重。”保护莫和尔图国家湿地公园上游生态环境行政公益诉讼案办案检察官介绍,“在建议行政机关及时查处、科学处置莫和尔图国家湿地公园危险废物的同时,我院还督促生态环境部门召开全旗大型农牧场生态环境保护工作会议,提升标本兼治的综合效应。”
鄂温克族自治旗检察院还在法治教育实体阵地建设上下功夫,精心打造“青少年法治教育主题馆”,将“走出去”与“请进来”相结合,通过定期开展检察开放日活动,邀请代表委员、牧民群众、学校师生进院参观座谈,助推法治教育提档提质,实现精准普法、生动普法、有效普法和高质量普法。
[版面编辑:何南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