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中国调研行·长江篇丨直门达水文站:从靠人力蹲点到监测自动化

日期:07-11
自动化青海省

新华社西宁7月11日电题:直门达水文站:从靠人力蹲点到监测自动化

新华社记者张子琪、陈杰

夏日清晨,微风中仍有一丝寒意。直门达水文站站长邹海明走进直门达水文站的气象观测场,开始上报当天的监测数据。“水文站的自动化监测设备能够实时记录含沙量、降水量等数据。”邹海明说,过去四五个小时的工作量,现在只需要10分钟左右就能完成。

海拔约3600米的直门达水文站位于青海省玉树藏族自治州称多县歇武镇,建站已有67年。这里距长江上游干流通天河河口约6公里,扼守着长江源头干流出口。

“直门达水文站面积不大,但可测报流域面积约13.77万平方公里。”邹海明说,这里也是青海省测报流域面积最大的国家重要水文站、中央报汛站,负责通天河的水文监测、水情预报等工作,可以说是长江源的水文资料库。

走进水文站,最先映入眼帘的是右侧的多种自动化监测设备。温湿度自动监测仪、水面遥测蒸发器、翻斗式自记雨量计……这些设备是实现监测自动化的重要基础。

前任站长祁海峰在水文站工作30余年,见证了这里水文工作的变迁。1991年,祁海峰毕业后来到水文站。由于设备简陋,他最先学会的技能是开船和打算盘。

“那时候条件艰苦,要采集水文信息必须要坐船测流,不会开船就没法工作。”祁海峰说,在冬天,即使水文站最低气温达零下20多摄氏度,他们也要冒着风雪、手持钢钎在冰层上凿测流冰孔,一次测流通常需要四五个小时。

在2007年的一次外出学习中,祁海峰看到其他单位在测流中使用走航式ADCP(声学多普勒流速剖面仪),原本耗时4小时的作业在半小时内就能完成。

“一定要引进自动化设备!”学习结束后,祁海峰想办法引进了一批设备,逐步提升了水文站的工作效率,可设备的频繁维修又让大家犯了难。

“水文站地处偏远,如果依赖厂家进行设备维修,时间成本太高,水文数据监测工作又不能停下。”祁海峰带着大家向厂家学习,把技术掌握在自己手里。现在几乎人人都是设备操作能手。如今,在直门达水文站办公楼,墙面上展示有激光粒度仪、ADCP、缆道等设备的操作流程和注意事项。

“为长江源精准‘把脉’需要大量数据支撑。”邹海明说,运用物联网、大数据等技术,水文站的职能逐步从数据监测扩展到数据整合、分析,能够对水资源开发利用发挥重要支撑作用。

经过多年的标准化建设,直门达水文站已成为青海省自动化程度最高、监测项目最全、实验条件最好的水文站。

(本文来自于新华网)

中央纪委国家监委公开通报 项目验收岂能走过场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