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长春6月11日电题:变干净变富裕变热闹——三个村庄折射吉林农村新变化
新华社记者马晓成、姜明明
吉林省是我国的农业大省。近年来,吉林省着力推动乡村振兴,打造美丽乡村。近日,记者走访了吉林省内的三个乡村,发现农村变得干净了,村民变得富裕了,村子变得热闹了。
变干净:东北小村如江南
房后是郁郁葱葱的树林,屋前是碧波荡漾的水面,一条小溪环抱着村落,一棵古树矗立在村前……这样的场景不是江南,而是吉林省磐石市宝山乡北锅盔村的场景。
走进村庄,记者看到的是干净的道路,整洁的院落。可在这之前,村里的环境还是另外一个模样。
“过去农村卫生条件差,特别是上厕所,可遭罪了。”北锅盔村村民赵金海说。
赵金海所说的厕所问题曾经困扰着北锅盔村和许多东北农村。为了解决这一问题,近年来,吉林省坚持“宜水则水、宜旱则旱、以水优先”的原则,持续推动厕所革命。
“我们村建立了粪污集中处理设施,各家各户的粪污直接通过管道排入集中处理设施,和城里人家没啥两样。”北锅盔村党支部书记栾仁生说。
“上厕所的问题解决了,孩子们更愿意回来住了。”赵金海说。
“吉林省已经形成了10余种可推广的技术模式。我们优先支持最后一公里入户改造水冲厕所,纳入污水管网集中处理,同时也根据实际情况,对不具备水厕改造条件的农户,推进双坑交替式、单坑深埋式、微生物降解式、微水冲式等免水、微水改造模式。”吉林省农业环境保护与农村能源管理总站站长任启彪说。
变富裕:集体产业鼓钱包
吉林省扶余市永平乡九连山村位于松辽平原腹地,是一个传统的农业村。一走进九连山村,以“吉祥如意”“福禄寿喜”为主题的民俗农家乐、烧烤街区、带状公园、灯光隧道等景观让人眼前一亮。
“要说我们村的特色,还得说村里的黏豆包加工产业。”九连山村党支部书记杨景龙自信地说。
春种工作刚刚结束,九连山村的黏豆包厂就开始了生产,选米、淘米、发酵、揉面,攥起豆馅、包豆包、蒸熟、装袋,村民们紧张忙碌,一箱箱又黏又有韧劲的黏豆包被发往全国各地……
“总投资700万元,村集体分红占比60%,合作社和入社社员占比40%,年产值达2600万元,直接带动该村80多名村民就业。村民在家门口赚到了‘外快’,学到了技术。”杨景龙说。
“小豆包大商机”只是九连山村众多特色产业中的一项,这个村正通过打响豆包品牌,吸引游客到来。
“消费者可以通过玻璃橱窗、互联网直播平台观看黏豆包的制作过程,游客也能在我们这里亲手做黏豆包,我们把游客留在了民宿、农家乐,更留住了农民,让他们不出远门就解决了收入问题。”杨景龙说。
变热闹:乡村旅游汇人气
夏至将至,乡村田野上已经是一片新绿。
在吉林省龙井市智新镇明东村,一批游客正走进古色古香的传统建筑,感受边境地区独特的农村风光。
“过去外出打工的人多,当时村里闲置的老房子有好几处坍塌,环境非常差,对村容村貌也有很大影响。”明东村党支部书记玄昌浩回忆说。
随着乡村振兴推进,明东村把这些曾经看起来是“劣势”的资源,改造成发展旅游的品牌,着力打造边境区位、自然风光、民族文化等标签,旅游产业慢慢做了起来,各类产业如雨后春笋般冒出,基础设施和人居环境也发生巨大变化。
更让人欣喜的是,大家不仅口袋鼓了,“脑袋”也活了,有不少村民拿出闲置农房资源,办起了民宿。
“以前都是外出打工,现在家乡的旅游产业搞了起来,我也开起了民宿,一年增加收入4万多元。”明东村村民徐光龙说。
今年“五一”假期,明东村日接待游客达到3000多人次。“现在的明东村越来越好,品牌越来越响亮,我们正谋划着进一步完善村里基础设施,同时增加旅游内容,期待未来的明东村能吸引更多游客。”玄昌浩说。
(本文来自于新华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