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以来检察机关起诉盗采海砂犯罪案件近800件2100余人

日期:06-08
犯罪纪要检察机关

正义网北京6月8日电(见习记者王冬)近年来,检察机关在依法惩治涉海砂违法犯罪方面主要做了哪些工作?取得了哪些成效?6月8日,在最高检举行的“法治护航助力海洋强国建设”新闻发布会上,最高检法律政策研究室主任高景峰对这些社会关注的问题进行了回应。

发布会透露,2018年以来,全国检察机关共受理审查起诉盗采海砂犯罪案件1000余件2800余人,起诉近800件2100余人,涉及11个沿海省(自治区、直辖市)。“从检察办案情况看,盗采海砂犯罪主要集中在福建、浙江以及广东近海海域,呈现出一定的地域特点。同时,手段翻新、屡禁不止,不仅盗取、破坏国家矿产资源,严重威胁海洋生态环境,并且损害国家和社会公共利益,必须依法严厉打击和进行综合整治。”高景峰说道。

此次发布的《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中国海警局依法打击涉海砂违法犯罪座谈会纪要》(以下简称《纪要》)针对办理涉海砂刑事案件中的重点难点问题,作了哪些规定?

涉海砂犯罪适用罪名主要有非法采矿罪,掩饰隐瞒犯罪所得、犯罪所得收益罪等,但是在实践中各地适用标准不一。高景峰表示,《纪要》基于共同犯罪一般原理,综合是否存在事前通谋、事中共同犯罪故意、采砂行为是否完成等因素,明确了对涉海砂犯罪分别以非法采矿罪或者掩饰隐瞒犯罪所得、犯罪所得收益罪定性处理的具体情形。

涉海砂犯罪团伙组织严密、分工明确,实践中盗采海砂团伙与运输海砂团伙之间并无直接往来,行为人主观故意不易认定。“《纪要》在总结实践经验的基础上明确,判断行为人是否具有犯罪故意,应当依据其任职情况、职业经历、专业背景、培训经历、本人因同类行为受到行政处罚或者刑事追究情况等证据,进行综合分析判断。”高景峰说道。

“由于非法采矿罪与掩饰隐瞒犯罪所得、犯罪所得收益罪定罪量刑标准存在差异,办理案件中有时会出现上下游犯罪刑期倒挂问题。”高景峰称,《纪要》进一步明确对非法运输、收购、代为销售或者以其他方法掩饰、隐瞒非法采挖的海砂及其产生收益的行为,以掩饰、隐瞒犯罪所得、犯罪所得收益罪定性处理的具体规则。

办理案件中对于屡次参与非法采砂但只提供劳务领取固定工资的人员,因证据不足、主观故意难以认定等原因,往往无法认定其构成盗采海砂违法犯罪。据高景峰介绍,《纪要》进一步明确了“高额固定工资”的判断标准和不适用“一般不以犯罪论处”的具体情形,准确界定劳务人员的刑事责任,切实做到不枉不纵。

自然资源部公布“和美海岛”名单 全国33个海岛入选 高考作文折射语文教育新趋势 展现综合素养 鼓励个性化表达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