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札记|我愿如桥

日期:05-23
河池市

我的故乡山水宜人,形形色色的桥,将原本被水域割离的小镇村落、田间地头,勾勒成一幅幅小桥流水人家的水乡图。而最让我魂牵梦萦的桥,就是我小时候每天上学都要路过的那座从未被起过名字的石桥。

石桥边上住着一位吴伯伯,是一名老党员。记得小时候,每当左邻右舍闹矛盾的时候,我常常听到他站出来念叨:“远水难救近渴,远亲不如近邻,近邻不如对门。”渐渐地,但凡发生矛盾纠纷,周边的人总会拉上他做个公证人,他就会骑着他的二八大杠穿梭于石桥,说两句公道话,把事情理顺、把道理讲明,让双方达成和解、握手言和。

2022年5月,我走上了河池市纪委监委信访室工作岗位,成了信访战线上的一名新兵。每每在工作中为群众解决难事、解开心结,努力架起沟通的桥梁时,总会让我想起故乡的那座无名石桥,那位吴伯伯以及关于他化纠解难的故事。

如今,我的身边早已没有了二八大杠的车铃声,也没有了石桥斑驳的倒影。群众通过网络、电话和信件反映各类诉求愈发便利,我所在的部门平均每年接待来访群众800多批900余人次,受理群众来信来电2000多件次,每天的工作忙碌而充实。

“领导,我要举报,我老婆前几年发生车祸,他们枉法裁判,你们不还我公道,我就睡在这里不走了。”

背着被子、带着干粮,要求市纪委监委主持公道;推着轮椅来讨要高级职称;要求恢复上课资格……这就是我在信访室接待过的形形色色信访人。

很多时候,他们反映的都是纪委业务外的问题,我总是耐心地解释并引导他们到相关部门反映诉求。可是,很多时候群众根本就不理解,甚至遭到群众的批评指责。我时常想,我已经那么努力那么耐心了,为什么还得不到群众的理解呢?

我陷入了思考……在一次次接访工作中,我慢慢地积累了经验。于是,我俯下身子、走进群众的日常生活中。

当我和同事来到要求恢复上课资格的信访人所在的学校,他正在检查校园卫生,因为腿疾,几分钟才走了几步路。我心里一阵酸楚,真切地感受到了他因交通事故致残后渴望与人交流的内心。于是我走近他、开导他,让他渐渐知道工作没有高低贵贱之分,只是分工不同而已。同时,建议学校多关注其家庭生活存在的困难,及时帮助解决,让他感受到单位的温暖、关爱。之后,他来反映问题,我不再把他当成上访的群众,而是一个渴望和我说上几句话的远亲。我停下工作,陪他聊上几句、开导几句、问候几句……于是,他反映的问题渐渐少了,来的次数渐渐少了,脸上也有了笑容。

一个腿脚残疾的群众,多次反映自己帮屯里修路,但几年过去了,一直没有得到全部修路款。鉴于信访人腿脚不便,我们带案下访入户听取他的诉求。经了解,该道路设计长度为1公里,验收的实际长度为850米,相关部门以验收的结果进行支付,信访人不理解而多次上访。按规定,我们将了解到的情况告知信访人后工作就结束了。当来到信访人家中,了解到其家庭生活困难之后,我们主动在信访人、乡镇府和县乡村振兴局之间搭起一座桥,推动相关部门对信访人进行思想疏导、政策帮扶,信访人最终事心双解。看到信访人满意的笑容,对于信访工作,我有了更清晰的“我愿如桥”的想法。

我曾3次到反映车祸赔偿问题的信访人家里做工作,但他一直不理解,固执地认为我们官官相护、包庇办案法官。我们依然耐心做工作,通过电话、微信、主动上门等方式与信访人沟通,这些沟通的方式,不正像一座座信访的“桥”吗?我们在这头,群众在那头,我们奔波在这座“桥”上,为的就是一个个信访人从不理解的那头,来到理解的这头。当信访人对一些政策不理解时,我们总会耐心细致地解释。我也更深刻地认识到,群众的思想转变不是一蹴而就的,要让群众从不理解的那头到理解的这头,还有很长的路要走,需要我们继续努力。

在日复一日的工作中,虽没有碰到惊天动地的大事,接触的大多是小事、琐事,但工作越久,越发现事虽小却件件牵动人心,信访反映虽琐碎但事事关乎民生。信访是送上门的群众工作,做好信访工作,就是搭起一座为民解难、为党分忧、坚持人民至上的“连心桥”。面对群众来访、来信,我也有过畏难情绪,生怕干不好工作。随着时间的推移,困扰我的问题都逐渐有了答案:信访工作的首义,在于时刻把自己看成人民中的一员,把心贴近人民,千方百计为群众排忧解难。

小时候的那座石桥,任凭岁月流逝,坚定地横亘在两岸,为人们提供出行的方便。信访工作何尝不也是一座桥呢,站在新的起点上,我们将牢记为人民服务宗旨、须臾不忘职责使命,让信访工作成为党和政府密切联系人民群众的一座坚实桥梁。(河池市纪委监委)

桂林:架好信访“连心桥”解决群众急难愁盼 百色:丰富活动载体 关爱党员干部身心健康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