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津冀“瓣瓣同心” 呵护碧水蓝天

日期:05-21
京津冀河北省生态环境白洋淀

来源:河北省政府网站

□记者张嘉琪乔娅

“京津冀如同一朵花上的花瓣,瓣瓣不同,却瓣瓣同心。”生态环境保护是京津冀协同发展率先突破的重点领域之一。京津冀三地生态环境部门齐心协力、携手治污,围绕大气污染联防联控、水环境联保联治、生态环境联动执法等重点领域,强化对接机制,实现优势互补,区域生态环境质量实现了大幅改善。

——2022年,京津冀三地PM2.5平均浓度与2013年相比降幅均在60%以上,其中,河北省所有设区市空气质量综合指数第一次全部退出全国168个重点城市“后十”。

——三地国家地表水考核断面水质优良(Ⅰ—Ⅲ类)比例均动态达到国家“十四五”目标要求,且全面消除劣V类断面。

——河北完成营造林600万亩,退化草原修复治理40万亩,进一步筑牢了京津冀生态屏障。

青山常在、绿水长流、空气常新的美丽画卷在京津冀逐步铺展开来,生态环境协同交出一份亮眼的成绩单。

大气治理

让蓝天白云成为常态

“轰油门,再轰油门!”在石家庄市鹿泉区机动车环保联合检查站,检测人员正在对一辆14米长的重型卡车做尾气检测。

“1.42”,连续4次检测后,不透光烟度计报出了检测结果。法定限值为1.32,这意味着,该重型卡车尾气排放超标。

以前,车辆检出尾气超标,环境执法人员一般会罚款和劝返。2020年5月1日起,京津冀三地同步实施《机动车和非道路移动机械排放污染防治条例》。根据条例,生态环境部门会出具维修复检催告单,10个工作日内维修复检合格才能销号,否则就会被录入超标排放“黑名单”,在京津冀三地“寸步难行”。

如果一辆天津的超标大货车在河北被查,京津冀三地生态环境部门都能通过机动车超标数据平台查询到这辆车的超标信息。以后,这辆车无论行驶到北京、河北还是天津,都将被重点检测。

在京津冀三地携手共创蓝天的征途上,标准协同意义重大。区域统一标准的出台跳出了行政区划限制,“一把尺子量到底”,解决了管理尺度不一的问题,也提升了协同治污的效果。

作为京津冀大气污染治理的主战场,近年来,河北省深入开展工业企业全面达标排放、扬尘面源污染治理、产业集群升级改造、柴油货车污染治理、重污染天气消除等一系列攻坚行动。2022年,河北空气质量达到2013年以来最好水平。

“蓝天保卫战有了阶段性成效,但我们深知,现阶段的成绩还需要持续巩固拓展,容不得一丝一毫的放松。”河北省生态环境厅大气环境处李正方告诉记者,为了便于区域联防联控,河北省与京津不断完善重污染天气预警会商机制,针对可能发生的区域重污染过程,提前发布相应级别预警,启动区域联动机制。三地还统一了重污染天气预警分级标准和重污染天气应急响应减排比例,共同擦亮三地蓝天。

流域共治

共护一湾碧水长清

密云水库流域总面积15788平方公里,其中河北省占78%。作为北京重要的地表饮用水源地、水资源战略储备基地,保护好密云水库“无价之宝”,离不开京冀协作,更离不开全流域的共同努力、协同推进。

“请出示证件(证照),接受检查。”承德市生态环境局滦平县分局执法大队大队长钟春利正与来自承德、北京的生态环境执法人员一起,对北京密云水库上游污水处理进行现场联合执法检查。

在滦平县境内的潮河流域,碧波荡漾、水草丰茂,不时有栖息的候鸟掠过。“通过信息互通、联合执法,京冀携手形成了打击环境违法行为的高压态势,全力守护好这一湾碧水。”钟春利说。

京冀协同联合治水保水,早已在探索的路上行进了多年。2020年,京冀两地政府就制定印发了《京冀密云水库水源保护共同行动方案》,携手推进“生态保水、执法保水、科技保水、工程保水、河长制保水”五大行动。

特别是2018年底北京市与河北省签订了《北京市河北省密云水库上游潮白河流域水源涵养区横向生态保护补偿协议》,去年又完成了新一轮续签。有数据显示,补偿期总氮浓度总体明显下降,且密云水库水质常年稳定保持在国家地表水Ⅱ类标准。

近年来,河北省围绕白洋淀流域、京津水源涵养区、环渤海、冀中南等重点区域,抓好源头防治、过程治理和末端管控,推动京津冀河湖联防联控,落实横向生态补偿机制,持续改善河湖水质。

初夏的白洋淀鸟翔鱼跃,一片生机勃勃。

“这几年,过去很少见的银鱼又频繁出现在白洋淀了,鱼和鸟的种类也越来越多。”从小在淀区长大的刘学青,说起白洋淀水质的喜人变化,脸上堆满笑容。

作为华北平原最大淡水湖泊,白洋淀对维护华北地区生态环境具有不可替代作用,被誉为“华北之肾”。

然而,过去由于缺少上下游协同防护,处于“九河下梢”的白洋淀成为纳污之地。

恢复“华北之肾”功能,需要区域流域共治,而雄安新区的设立,为打破行政区域壁垒,实现白洋淀上下游溯源治污、源头护水带来前所未有的重大机遇。河北省积极推进建立和完善与北京市、天津市等周边地区协同治理制度机制,经过一系列的治理,白洋淀淀区水质明显得到提高和改善。从2017年的劣Ⅴ类提升到目前的Ⅲ类,步入全国良好湖泊行列,“华北明珠”重放异彩。

科学治沙

筑牢京津冀生态屏障

5月,塞罕坝正值造林季。在千层板分场长腿泡子营林区,施工员们正在落叶松林里,实施林冠下造林。高矮之间呈现的是塞罕坝机械林场近年来打造的近自然造林模式。

塞罕坝地处北方防沙带的重要位置,是京津防沙和保水源的关键区域。过去60年,塞罕坝造就了世界上面积最大的人工林,从“沙进人退”到“绿进沙退”,无数治沙人在与荒漠化的较量中战黄沙、铺绿荫。

受高寒、高海拔、半干旱、土地沙化等因素影响,塞罕坝过去几十年造林主要围绕华北落叶松、樟子松和云杉等三大树种展开。但树种单一对防虫、防火、防病害等方面都可能造成不利影响。

“近些年,我们采取混交林造林,引进了很多新树种,就是为了让我们的人工林更接近天然林。”塞罕坝机械林场第三代务林人袁中伟告诉记者,最近,河北印发了《河北省塞罕坝机械林场营造近自然异龄混交林工作方案》,到2040年全场混交林面积将新增24.4万亩,总面积达到49万亩,混交林占比超过40%,构建起多树种、多层次、复合式的森林结构,逐步形成树种林龄结构合理、健康稳定的森林生态系统,抵御病虫害能力和防火能力也更强。

紧邻京津的张家口、承德是我国北方风沙南侵的主要通道之一,两地沙化土地面积在全省占比超过60%。“北京十粒沙,丰宁占七八。”20多年前,河北省承德市丰宁满族自治县小坝子乡曾是距北京最近的沙源地之一,沙化面积高达70%多。

小坝子乡乡长孙冬梅说,之前人们对小坝子的印象就是,“牛能上墙,猪能上房,道被堵死,庄稼埋光。”近年来,小坝子乡平均每年造林20多万亩,森林覆盖率由之前的15%增至30%,林草植被覆盖率由30%提高到70%,土地沙化面积减少六成多。

为了加快沙化土地和水土流失治理速度,河北在丰宁、围场坝上区域重点布局,对轻度退化草原实施围栏封育,对中度退化草原实施松土、补播、施肥综合治理,对重度退化草原实施人工种草等典型治理模式,持续改善草原植被,每年修复退化草地15万亩。

过去5年,河北累计完成营造林4161万亩,退化草原修复治理280万亩,防沙治沙1709万亩,沙化土地、荒漠化土地面积分别减少153.7万亩、450.5万亩。

“下一步,我们将聚焦‘两山、两翼、三环、四沿’重点区域,大力实施北方防沙带生态保护和修复、太行山燕山绿化、雄安新区千年秀林、白洋淀上游规模化林场等重点工程项目,进一步增强生态系统的多样性、稳定性、持续性,坚决筑牢京津冀绿色生态屏障。”河北省林业和草原局党组书记、局长刘凤庭说。

重污染天数大幅消减、优良天数大幅增加,劣Ⅴ类水体断面清零、水生态得到保护和修复,森林覆盖率稳定提高、沙化土地和水土流失得到有效治理……好成绩来之不易,未来,河北省将在推进全面绿色转型中实现新突破。

经济“电量”十足 粤港澳大湾区内地9市服务消费全面回暖 改装农机 推广技术 “分段式”收割减损促油菜丰收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