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政治学的“牛鼻子”何在?复旦大学四位教授这样解析

日期:05-19
知识体系校庆中国复旦大学

[编者按]

2023年5月27日,是复旦大学118周年校庆。“校庆种种活动,以促进科学研究为中心。”从1954年校庆前夕时任校长陈望道提出这一主张开始,在校庆期间举办科学报告会,就成为复旦的重要学术传统之一。

赓续学术传统,百年弦歌不绝。5月9日起,来自文社理工医各学科的50多位复旦名师将陆续带来学术演讲。

“2023相辉校庆系列学术报告”第七场,由复旦大学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院长、教授苏长和,政治学系主任、教授郭定平,教授陈周旺,公共行政系主任、教授李瑞昌共同带来题为“世界知识版图的变迁与中国政治学自主知识体系的使命”的讲座。

当前中国政治学的“牛鼻子”在于自主知识体系建设

身处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全世界知识格局正在发生变动,中国与世界、中国政治与国际政治紧密联系在一起,政治学对于国家治理、全球治理具有重要意义。

苏长和教授。本文图片均为复旦大学供图

苏长和教授。本文图片均为复旦大学供图

苏长和认为,当前中国政治学需要做到“四个服务”,为党的治国理政服务,为巩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服务,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中国参与全球治理和大国外交服务,中国必须有一套属于自己的政治学知识体系。

当前中国政治学学科建设的“牛鼻子”在于自主知识体系建设,能主动解释中国,形成解释中国与世界关系的自主知识体系。要充分理解和总结当代中国政治的原理,进行一系列概念化、理论化、系统化的创造和实践。

中国的政治学研究,如何与世界相联系?苏长和认为,中国政治学知识体系并非只有中国特色,其实还蕴含许多政治学的世界一般规律。这种中国特色,其实是中国学者对于古今中外治国理政普遍原理深入理解的基础之上,用中国特色的话语表述出来的内容,其本身就可以还原为世界一般,可以与世界进行对话。

他以中国式现代化进行举例道,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提出的特征,转换一下,其实就是回答一个问题——好的现代化道路的一般标准是什么?对于全世界来说,就是巨大的人口规模走向现代化、做到以人民中心、不同国家地区的人们物质精神生活状态提升,实现共同发展等。

面对当前国际舆论环境,“我们要讲有学理和知识体系支撑的中国政治发展的好故事”,在国际经验交流互鉴中总结和传播中国治理案例。

找到政治学知识体系建设的新生长点

郭定平教授

郭定平教授

郭定平表示,“政治学的学习研究,首先要有自主意识。”不能忘记中国政治学研究的传承与积累。政党研究是非常重要的政治学研究视野,是中国政治学知识体系的新生长点之一。要把政党研究与治理理论有机结合起来,将政党研究贯穿到国家治理、全球治理、区域治理、政府治理、社会治理、基层治理等不同的研究领域。

要结合中国的发展经验推动政治学概念创新与理论创新,作出世界政治学知识谱系突破和扩展的中国贡献。

构建政治学自主知识体系,要立足中国,提出真问题

陈周旺教授

陈周旺教授

陈周旺认为,国家和民主是政治学构建自主知识体系中最重大的两个命题。从国家理论中的国家治理和民主理论中的全过程人民民主切入,他阐释了中国政治学自主知识体系建构的发展过程和努力方向所在。

国家理论重构始终在进展之中。陈周旺表示,“西方学者只是将国家作为变量解释社会现象,而我们的目的是要重构关于国家的知识。”全过程人民民主理论是立足于中国自身实践作出的探索,它的理论发展代表了建构中国政治学自主知识体系的过程。中国政治学自主知识体系建构意在立足中国实际,“发现真的问题,找到事物发展的规律。”

构建以“事”为起点的政府治理新理论

李瑞昌教授

李瑞昌教授

李瑞昌指出,政府已经成了政治学等多个学科的研究对象,建构本国政府的理论就成为政治学等多个学科建构自主知识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中国一直有一句话,叫做‘有事找政府’。”“事”成了政府治理新理论的重要研究对象。他从大与小、公与私四个坐标锚定了“事”的类型,并指出行政贯通了“自治”和“统治”的概念,让个人、国家、社会和阶级四者更好地运转。

责任编辑:陈琰 SN225

习近平同中亚五国元首宣布:正式成立中国-中亚元首会晤机制 中国-中亚峰会|百年易俗社 悠悠秦声扬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