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定之略,然后有一定之功。略者不可以仓卒制,而功者不可以侥幸成也。”出自南宋著名思想家、文学家陈亮所作《酌古论》。
陈亮,字同甫,是南宋中期抗金派的代表人物,也是一名卓越的军事理论家。他一生为恢复中原奔波、为振兴国家呼吁,曾以布衣身份连上五书,力主北伐中原、收复失地,并提出一系列的抗金方略,这就是著名的《中兴五论》。提起陈亮,尤其让人感动的是他与辛弃疾的友谊。两人主张相同、才华相近、性格投缘,成为肝胆相照的好友。著名的《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就是辛弃疾为陈亮而作:“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可惜两人皆壮志未酬,梁启超评价这首词“无限感慨,哀同甫亦自哀也”。
《酌古论》写于公元1161至1162年,正值金人继续南下受挫、南宋王朝对金和战未决之时。陈亮潜心研读了大量兵书和史书,作《酌古论》二十篇,总结了刘秀、刘备、曹操、孙权、苻坚、韩信、诸葛亮等十九位历史人物在军事上的成败得失,以期作为抗金斗争之借鉴。首篇为光武帝刘秀,陈亮认为,光武中兴离不开正确的战略谋划,由此提出:“有一定之略,然后有一定之功。略者不可以仓卒制,而功者不可以侥幸成也。”意思是说,有一定的谋略,然后才能建立相当的功业。谋略不可以仓猝制定,功业亦不可能侥幸取得成功。
这句古语,强调了正确的战略谋划之于建功立业的重要意义。战略原本是军事用语,是指导战争全局的方略。中国具有悠久的军事文化传统,战略思维与战略指导理论的成熟与高明在世界上也是罕有其匹。《孙子兵法》不仅是中国现存最早的兵书,在当代亦被公认为是杰出的战略著作。此外,像汉代晁错《言兵事疏》、西晋羊祜《平吴疏》、清朝施琅《边患宜靖疏》等历代军事策论中的名篇,都以洞观天下、运筹全局的远见卓识而名传千古。
当然,中国传统战略智慧对待军事和战争问题,从来都不简单地就事论事,或仅仅局限于军事领域看问题,而总是首先从国家整体利益的高度进行审视,注重对天下大势和战争全局的理性思考和能动把握,强调“不谋全局者,不足谋一域”,追求“安国全军”,恪守“非危不战”。随着历史和实践的发展,战略思维被广泛运用于国家和社会治理中。
《酌古论》论及的十九名历史人物中,唯诸葛亮论分为上、下两篇。陈亮原名“汝能”,因“慕诸葛亮之为人”,后易名为“亮”。诸葛亮为陈亮等后人敬仰,一个重要原因是他极具战略思维,善于审时度势,观察分析形势,善于透过现状,把握全局,并能高瞻远瞩,推知未来。公元207年,暂居新野的刘备接受徐庶的建议,三顾茅庐,到隆中拜访诸葛亮。诸葛亮分析天下形势,为刘备成就大业描绘了一条包括内政、外交、军事在内的路线,未出茅庐就判断出了魏、蜀、吴三足鼎立的趋势。在中国古代的战略思想中,《隆中对》具有重要价值。
“谋深,虑远,成之因也”,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只有对自身的长期发展有高远的战略规划,才能沿着正确的道路前进。同时,“操其要于上,而分其详于下”,正确的战略需要正确的策略来落实。必须把战略的原则性和策略的灵活性有机结合起来,灵活机动、随机应变、临机决断,在因地制宜、因势而动、顺势而为中把握战略主动。
“谁赢得了农民,谁就会赢得中国。谁解决了土地问题,谁就会赢得农民。”解放战争后期,中国农村的土地改革运动也如火如荼地开展起来。
这是一个争取广大农民支持的战略举措,但怎样把它落到实践中执行,需要采取符合实际的政策措施。土地改革工作开始有些乱,一些地方有些“左”,引起毛泽东的高度重视。他提出,要根据不同的地区,采取不同策略。第一种是日本投降以前的老解放区,这种地区大体上早已分配土地,只须调整一部分土地。第二种是日本投降至1947年8月大反攻前解放的地区,这种地区完全适用土地法,普遍地彻底地分配土地。第三种是大反攻后新解放的地区,因群众尚未发动,一切尚无基础,不应当企图一下实行土地法,而应当分两个阶段实行土地法。
正是坚持实事求是、因地制宜,实行了有区别的正确的策略,整个土地改革进行得很顺利,无论老解放区还是新解放区,党都赢得了广大农民的真诚拥护和支持。
“政策和策略是党的生命。”一百多年来,中国共产党总是能够在重大历史关头从战略上认识、分析、判断面临的重大历史课题,制定正确的政治战略策略,这是党战胜无数风险挑战、不断从胜利走向胜利的有力保证。
新征程上,党和国家面临的形势和任务,对各级领导干部深刻把握贯彻执行党的战略策略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一方面,要咬定青山不放松,始终保持历史耐心和战略定力,对形成的战略长期坚持、坚定执行、久久为功。另一方面,要致广大而尽精微,把全局和局部、当下和长远结合起来,有针对性地拿出贯彻战略意图的工作方案,并敏锐把握条件和形势的新变化,实事求是分析新情况新问题,根据现实需要及时调整完善策略,确保党中央重大决策部署落到实处。(作者:郝思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