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访塞罕新绿

日期:05-04

来源:河北省政府网站

(记者白亚军乔娅张嘉琪李元华)四月的塞罕坝生机勃发,冰雪消融。时隔一年,记者再次来到塞罕坝机械林场,感受这里的新变化。

王海涛是塞罕坝机械林场千层板分场马蹄坑作业区的一名护林员,2000年他从部队转业后回到林场,像父辈一样护林、巡林,20多年如一日。“现在正是防火紧要期,我们需要24小时值守,确保万无一失。”4月27日一早,记者见到王海涛时,他已经整装待发。

“这是我的老搭档,巡山全靠它。”王海涛展示着和他的工龄一样“年纪”的摩托车,“旧是旧了点,去哪可方便了!”骑上摩托车,戴上安全帽,王海涛带着记者穿梭在浩瀚的林海里。

一路走来,映入眼帘的除了塞罕坝排列整齐的林子,还有一部分林子高高低低、错落有致。“你别看这片林子杂乱,其实是为了让人工林更接近天然林,近些年我们采取了种植新模式,引进了很多新树种,动物也越来越多。”王海涛说,他巡山时经常能看到野兔、狍子等动物出没。

王海涛所说的种植新模式指的是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树种组成的混交林。塞罕坝机械林场第三代务林人袁中伟告诉记者,现在塞罕坝采取“针针混交”“针阔混交”的种植模式,到2040年全场混交林面积将新增24.4万亩,总面积达到49万亩,混交林占比超过40%,构建起多树种、多层次、复合式的森林结构,逐步形成树种林龄结构合理、健康稳定的森林生态系统,抵御病虫害能力和防火能力也更强。

说起森林防火,塞罕坝望海楼的瞭望员们同样发挥着重要作用。正值防火期,塞罕坝月亮山望海楼瞭望员刘军要以每隔15分钟一次的频率,向林场防火指挥中心通报林区情况,即使到了晚上,也需要每隔1小时报告一次。

而对于瞭望员来说,最重要的工具就是望远镜。这两天,刘军有了一个新的“宝贝”——智能望远镜。“这款智能望远镜是由三脚架、高倍望远镜和智能平板屏幕组成,避免了瞭望过程中图像抖动的问题。”刘军告诉记者,远距离瞭望的时候,如果手发生抖动,瞭望的画面很容易发生偏移,这款智能望远镜能把瞭望的图像扁平化,可以观测到一个稳定的大画面。

除此之外,刘军手上的这款宝贝还有一个好处,它可以随时对突发的情况截屏、录像、保存下来,回传给指挥中心,也让远距离的火情情况有了画面保存。更关键的是,手持标准望远镜的倍数一般是8倍,最高32倍,而这款智能望远镜的倍数是60倍,在天气条件好的情况下,可以准确识别到30公里处的烟火。

“有了这款智能望远镜,解放了我们的双手,让瞭望工作更加准确高效,更能更好地守护好眼前的这片绿。”刘军说。

在塞罕坝人的精心守护下,过去一年,塞罕坝开展“5+2+3”栽植试验,完成混交林营建2万亩,完成年度造林6704亩,平均成活率99.4%,高标准完成森林抚育12.5万亩,被确定为全国森林经营重点试点单位。

今年,塞罕坝有了一个新计划,采用混交造林模式造林8000亩,加快形成树种多样、结构丰富、功能稳定的森林生态系统,逐步使林分达到近自然状态。

全球连线|天津:废弃矿坑变身“生态课堂” 图片新闻 检察官对种子经营者进行走访调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