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地未雨绸缪,做好服务保障工作,方能确保大家“乘兴出游,尽兴而归”。
▲4月22日,畲族姑娘身着传统服饰在团结村的“三月三”旅游文化周上给游客敬上迎宾酒。图/新华社
新京报社论
4月26日,在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新闻发布会上,国家卫健委新闻发言人、宣传司副司长米锋介绍,监测显示,近期全国疫情总体继续保持平稳态势。五一假期临近,人员流动增多,要按照“乙类乙管”要求落实防控措施,持续强化监测预警,密切跟踪国内外疫情动态和病毒变异情况,加强重点机构场所常态化疫情防控,方便群众安全便捷出行,健康祥和过节。
五一假期临近,相信不少人已经安排好了出游行程,甚至已有人迫不及待地踏上了旅途。根据各地披露的数据,有专家预计今年五一假期,全国出游人数会超过2亿4千万人次,超过2019年4个百分点,同时也会创造1200亿消费。可见,今年五一假期是迎来“乙类乙管”之后,旅游市场恢复的一个转折点,真正恢复到疫情前的水平。
而前一段时间,部分网民自曝“二阳”,也令不少人担忧,计划好的五一出行是否会受到影响。当此之时,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召开新闻发布会,详细介绍当前疫情情况,对各地提出保障服务的相关要求,并倡导民众做好个人防护,既是及时回应民众疑虑,也让出游多一份安心。
可以想见的是,今年五一假期,伴随大规模的人员流动,旅游城市、热门景区以及公共交通枢纽都将持续承压,旅途势必会很拥挤,也增添了疫情传播风险。各地未雨绸缪,做好服务保障工作,方能确保大家“乘兴出游,尽兴而归”。
比如,加大客运场站、商场超市、旅游景点室内场馆的通风换气,适当增加公共用品和设施的消毒频次,加强从业人员的健康监测和管理。
此外,做好个人防护,无疑是做好五一假期防疫的基础。近期推出很多防疫新举措,比如新版口罩指引、入境人员抗原替代核酸检测等,均与个人密切相关。我们需要充分了解相关政策措施,并将之落实到具体行动上。毕竟,只有身体健康,才能吃好玩好。
各地因地制宜,则是做好五一假期防疫的关键。防疫的硬性要求不可违背,各地气候等条件不同、疫情形势有异、事情的发展演变有时会超出意外,因此各地防疫既坚守原则,又不能失去应有灵活性。对一些两难的局面,需要做好提前准备,既要防止放松心态,又要避免防控工作加码;既要做好疫情防控预案,也要发展地方假期经济。
尤其要看到,当前已是肠道传染病的高发期,疫情要防控,常见病也得做好保障,切不可顾此失彼。新动态监测疫情、兼顾好防疫和日常诊疗,确保医疗应急快速到位和急诊24小时开放……这些基础工作也不能出现丝毫马虎。即便出现突发疫情,当地也能调配力量有效应对。
社会力量各司其职,人们才能健康过节、安全过节。假期疫情防控与旅客分流、交通出行、生活保障、志愿服务等工作密不可分,是一个系统工程。这就需要各地将防疫措施融入相关工作当中,否则很可能顾此失彼,造成次生问题。比如,局部发生疫情后,倘若交通保障不力,人员疏散滞后,就可能因大量人员聚集而导致疫情扩散。
五一假期是劳动者的节日,平时忙碌的劳动者可以借假期之机享受闲暇、调整状态。而无论是旅游休闲,还是回家探亲,都需要一份好心情,不让疫情扰乱行程,也是确保旅途顺畅和节日祥和的关键。
编辑/徐秋颖
责任编辑:赵明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