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段时间,网上掀起“春天傣族舞挑战”热潮,作为配乐的傣族舞曲也走红社交网络,原创就是云南省临沧市耿马傣族佤族自治县民族歌舞团。
这是一支年轻的民族文化工作队。全队成员平均年龄不到20岁,有的加入时间还不到半年;团队将古老的非遗等文化元素挖掘整理、创新编排,展现“年轻态”,实现创新传承与发展。
这也是一支活跃的民族文化工作队。连续推出4部泼水舞曲,在业内“出圈”;每年多次走访民间艺人和传承人,跟时间赛跑,掌握传统文化第一手资料;几乎隔两年就拿一个大奖,成为耿马响当当的一张名片。
不到5000块制作的低成本MV,让歌舞团成功“出圈”
听着有些“上头”的抖音神曲,竟然来自一段传统傣族古乐。
但至于它叫什么名字,众说纷纭,直到有人把叫岩峰的网友@出来。“这是我们的原创傣族舞蹈‘南西米’。”岩峰也叫王峰,担任耿马县文化馆馆长兼县民族歌舞团负责人。在回答网友问题的同时,他还不忘宣传一下团队准备推出的第四部耿马泼水舞曲《up耿马》,“MV发行在即,大家多多捧场多多点赞”。
趁着傣族舞的热度,王峰随即在个人账号上上传一段关于MV的拍摄花絮,隔几天更新一个,不仅成功“圈粉”,还吊足了网友胃口。“看不过瘾!”“什么时候出完整版?”……连日来,对于今年的泼水舞曲,网友们都很期待。
3月31日,在粉丝的一再催促下,《up耿马》提前一周发布。光是开头的音乐就很有节奏,整体沿用以往明亮欢快的律动和风格;演员阵容强大,除了歌舞团全体成员,还有不少当地老百姓出镜;内容上继续保持民族特色,马鹿舞和象脚鼓语等非遗元素轮番上阵,场景切换自如,丰富的镜头语言里,尽显耿马的大美自然风光和当地群众的幸福美好生活。
“up就是向上的意思,推出这部作品是想鼓励大家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王峰说。
“看完想回去过泼水节了”“态度+用心+细节=好作品”……在视频号上推出没多久,好评一条接着一条。这让前前后后准备半年多时间的出品方——耿马民族歌舞团,再次迎来“高光时刻”。
王峰介绍,泼水节是傣族地区最隆重的节庆,之所以要打造泼水舞曲,一来营造良好节日氛围,二来宣传家乡、宣传这里独特的人文风情和优秀的传统文化。
2018年,首部耿马泼水舞曲正式推出。朗朗上口、热闹欢快的基调中,这部舞曲巧妙展示了服饰美、家乡美和当地厚重的民族文化积淀等,让人看了就想来云南过泼水节。不仅如此,片子不仅凸显傣族女性的柔美形象,还展示男性的刚健和风趣,呈现傣乡文化的多面性。
没有华丽的灯光舞美,场景遍及田间地头,群众客串出演……这部经费不到5000块钱的低成本作品,一经发布,便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王峰说,当时3分多钟的MV在县级微信平台上首发,不到一天时间播放量就突破10万。除了本地人,其他地区的老百姓也积极转发。从这之后,耿马泼水舞曲成为大家在泼水节前后的一个共同期待。
“算是成功出圈了吧。”王峰说,2019年推出第二部,依然有不错的反响。到了2020年、2021年,受疫情影响,泼水舞曲暂时中断。2022年,他们推出了第三部“栽音音”,意为“让心平静下来”,号召大家来一场“云泼水”,静待来年春暖花开。
三年之后,随着疫情防控政策的优化调整,盛大的泼水节又将再次启幕。耿马民族歌舞团顺势推出他们的新作,准备在泼水节到来之前掀起一股浪潮。“泼水舞曲系列,已经成了我们的一个情怀。”王峰说。
小学音乐老师转行,带领这个“半瘫痪团”走向全国先进
放在10多年前,王峰哪还有什么心思搞策划?
2012年,本是小学音乐老师的王峰,被调到县城接手耿马县民族歌舞团。当时,表演人才多数流失,全团仅剩下3男4女共7名演员,基本处于半瘫痪状态,多年来也未出新作品,歌舞团发展陷入严重困境。
“说心里话,我一开始是想走的。但出于自小对民族文化的热爱,我也想认真做出点成绩来。”一番心理斗争后,王峰选择留下来。人手不够,他就想方设法吸纳年轻人加入;没有新作品,他带领团队下乡采风,向传承人拜师学艺,并开始挖掘整理。
儿时常见的傣族特有舞蹈——马鹿舞,随着老艺人的相继去世,面临人亡技绝的窘境。意识到这个问题后,王峰和团队多次下乡采风,跟传承人塞丙等人成了好朋友,常常吃住在一起,探讨如何将它从民间搬上舞台。
2013年,歌舞团创作的6个节目参加临沧市首届民族民间歌舞乐展演,其中《马鹿舞》和《心上的姑娘》一举夺得金奖,实现奖牌零的突破。同年,《马鹿舞》又获得省级民族民间歌舞乐展演金奖,更是打破了创团以来的历史。
这让一度低迷的耿马民族歌舞团士气大振。但随后由于队伍人数增加、经费减少等因素影响,一些演员不得不接受一些景区的商演邀请,远赴湖北、湖南、广东等地演出,只是为了能有些收入养家糊口。“也能理解,毕竟每位演员背后都有一个家庭。”王峰说。
2015年,恰逢耿马县成立60周年,一心想要锤炼队伍的王峰主动请缨,跟县里承诺,一定可以拿出像样的节目。“作为国有文艺院团,我们不做谁来做?”为此,歌舞团迅速进入“备战”状态,通过半年多时间的编排和训练,最终凭借20多个精彩节目在县庆上大放光彩。
为鼓励和支持歌舞团打造文艺精品,耿马县2016年起每年拿出100万元的专项经费,还设置一笔80万元的艺术创作基金。今年,随着扶持力度加大,专项经费提高到200万元。这让耿马民族歌舞团创作的底气更足了。
为提升演员综合素质,歌舞团先后从外地请来多位指导教师。其中,负责技术技巧训练的杨忠寿,是临沧市的一位资深文艺工作者,受聘来到耿马后一待就是好几年。刚开始,一些年轻人连侧空翻都不会。正是在他的指导下,演员们苦练基本功,都有了自己的看家本领。
台下十年功,只为台上一分钟。
2018年,《舞刀少年》获云南省群文艺术最高奖“彩云奖”;2021年,首部原创民族舞剧《勐相耿坎·傣拳师》获云南省第十六届新剧(节)目展演优秀导演奖和优秀作曲两个单项奖,同年耿马民族文化工作队还入选全国先进基层文艺院团。
对于一个县级文艺院团来说,这份成绩实属不易。
有意思又有意义,让传统文化“返老还童”
无论是泼水舞曲系列,还是近年来获奖的一些佳作,“耿马出品”总能让人眼前一亮,既有非遗的影子,又能嗅到时代的气息。王峰管这个过程叫作传统文化“年轻态”。
说着简单,做起来却很难。第一步就是要跟时间赛跑,将这些面临失传的传统文化发掘整理出来。“错过了,一些老艺人就不在了,这些好东西就可能跟着他一起消失不见。”王峰感慨。
紧那罗舞,属拟禽舞,是傣族民间舞蹈的一种,流传于东南亚国家和孟定傣族地区。为了学到原汁原味的紧那罗舞,王峰带领团队跋山涉水四处拜访老艺人,终于寻到一位叫布莱尚陆侬的老人。
“你们怎么不早点过来学,非要等到我跳不动的时候才来?”老人的一句发问,让王峰一行人心生惭愧,无言以对。等到第三次再去请教,老人已经中风在床,再也不能跳起他心爱的紧那罗舞了。
有时候,团队还需要打破一些阻碍文化传承的世俗观念。在采风学习女创拳的时候,一些老人直言“传男不传女”,去了几次闭门不见。王峰只好软磨硬泡,在村子里吃住半个多月,最终凭着一腔赤诚打动了老艺人。
“没有深入实践的采风和持续练习,哪怕是后期再流畅的编排,舞蹈最终也是没有灵魂的。”王峰说,掌握动作要领后,演员们还要花时间吃透悟透,融入血液里。每年,他们还要深入村寨开展惠民演出70多场,让“艺术回流”接受群众检验,真正做到民族歌舞来自民间又回馈民间。
这些古老的传统文化元素,如何在新时代展现出独特魅力?王峰认为,得贴近年轻人的生活,让他们感兴趣并且接受它,这样才会有传承和发展的土壤。身边这群年轻演员无疑就成为他的“攻关”对象。
耿马民族歌舞团现有演员32人,平均年龄不到20岁,对非遗和传统文化几乎没什么概念,但都喜欢现代音乐和刷短视频。这让王峰找到了突破点。通过创新编排,来自民间的马鹿舞、蝴蝶舞、孔雀舞的表演技巧,通过整合提升、艺术化改造,再配上节奏感强的音乐,变成一个个短视频小作品,有些还成为“爆款”。
这让团里的年轻演员一下子就来了兴趣。看到别人马鹿舞跳得好,19岁的岩细就会自己偷偷加练;有了获得感后,16岁的宰随旺越来越喜欢去寨子里给父老乡亲演出。不仅如此,在刷到歌舞团的短视频后,一些感兴趣的年轻人也主动加入。
“首先觉得好玩,再就是有意义。”今年1月加入歌舞团的美旺说。
每创作完一个作品,演员们就会主动上传到自己的社交账号。依靠传统文化的加持,爱玩短视频的傣族姑娘引少已经拥有近2万粉丝,成为耿马县的“小网红”。“我们的作品能有更多人看到,这就是一种传承。”
几年时间下来,每位年轻演员身上都展现出一种自信和从容。这种自内而外的改变,是王峰没想到的。(记者严勇、胡超、王安浩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