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谷者,万民之命,国之重宝。”粮食,事关国计民生,是国之根本,民之命脉。今年全国两会上,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2022年全国粮食产量1.37万亿斤、增产74亿斤,新建高标准农田4.56亿亩,这些重大成果振奋人心。粮食安全是“国之大者”,纪检监察机关要把保障粮食安全放在突出位置,始终绷紧粮食安全这根弦,擦亮监督“探头”,聚焦“人”“地”“技”三个方面强化监督,坚持不懈把14亿多中国人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
当好利农惠民的“守护者”,充分激发农民种粮积极性。农民是农业发展最活跃、最积极的因素,我国2.3亿农户承担着全国14多亿人吃饱饭、吃好饭的重任,只有充分调动广大农民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让农民获利、得利,才能更好地增加农民种粮的信心。纪检监察机关要充分发挥监督保障执行、促进完善发展作用,以有效监督稳住粮食安全压舱石,推动健全种粮农民收益保障机制和主产区利益补偿机制,不断推动完善农业的价格和补贴政策,助力打好生产补贴、专家指导、耕地轮作等政策的“组合拳”,以强有力的监督检查确保各项利民、益民、惠民政策不走偏、不变样,做利农惠民的“守护者”,让农民在种粮收入增长的实惠中增强种粮信心、激发种粮动力,切实提高农民种粮务农积极性,让农民愿种粮、爱种粮、种好粮。
用好精准监督的“显微镜”,牢牢守住耕地保护红线。两会上明确的一个个2023年工作预期目标,显而易见地把耕地对于保障粮食安全的作用摆在了重要地位。纪检监察机关作为党的政治机关,必须坚决扛起粮食安全政治监督责任,立足监督职责定位,发挥“显微镜”监督作用,聚焦政策落实、制度落实、责任落实等方面精准监督,为加快高标准农田建设,加快推进“撂荒土地”治理,进一步遏制耕地“非农化”、基本农用“非粮化”,更大范围实行耕地占补平衡等走深入实提供坚强有力的纪律保障,确保牢牢守住18亿亩耕地保护红线,进一步筑牢国家粮食安全保障基础。
站好监督检查的“前哨岗”,扎实推进“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粮食产量连年保持在1.3万亿斤以上,是传统农业到现代化农业转变重大成效的展现。滴管技术、温室大棚、现代化水利设施等一项项科学技术的涌现,无不表明着粮食安全的出路在科技,科技是农业现代化的重要支撑,科学化是现代农业的基本特征。纪检监察机关要牢固树立粮食安全意识,深刻理解科技创新在推动农业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关口前移,激活监督“神经末梢”,加强对农业科技创新决策部署落实情况的监督检查,推动相关责任单位在先进农机设备应用、培育良种技术、打造现代化高素质农民队伍等方面不断取得新成效,助力提升农业生产的科技含量,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贡献纪检监察力量。(北海市纪委监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