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央视网
央视网消息:日前,国家统计局发布了2022年全国规模以上文化及相关产业企业营业收入数据。2022年,全国规模以上文化及相关产业企业实现营业收入121805亿元,比上年增长0.9%。其中文化新业态特征较为明显的16个行业小类2022年实现营业收入43860亿元,比上年增长5.3%,快于全部规模以上文化企业4.4个百分点。
而在16个行业小类中,13个行业营业收入比上年增长,增长面达到81.3%。文化新业态发展韧性持续增强。
新技术新形态赋能数字出版蓬勃发展
在国家统计局公布的这份数据中,按业态划分来看,在文化新业态特征较为明显的16个行业小类中,数字出版以30.3%的发展增速位列第一。
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在出版领域的深入应用,催生新的出版业态和生态,推动数字出版内容与服务创新升级,促使出版业迈入高质量发展。
在刚刚过去的中国数字出版博览会上,出版融合、古籍数字化及知识服务等领域的各类前沿技术应用让人目不暇接,集中呈现出数字出版融合发展的新应用、新成果。
展厅内一块长25米、高3.5米的大屏幕上,“穿越时空的长城”数字影片生动再现出中国长城2000余年的沧桑变迁。AI数字人作为真实人物在元宇宙世界里的分身,所有内容数据都可以预先存储到AI数字人的大脑中,实现真人无法实现的海量内容的记忆和输出,让身处不同国度的人员可以通过操作自己数字分身的方式进行国际会议交流。
大数据技术已经充分融入出版行业的选题策划、内容数字化等各个环节,大部分出版机构都已充分使用云计算技术,实现信息资源的整合、处理、分类和共享,而人工智能的加入也将为数字出版行业带来全新的机遇。
作为数字出版物的一种新形态,“数字藏品”已成为行业热点。据预测,未来几年,数字藏品的产业规模或将接近300亿。
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数字出版研究所所长王飚:数字出版这十年它的产业规模是持续壮大的,从整个国家的数字经济的规模来看,连续多年稳居世界第二。十年以来占GDP的比重从21.6%提升到39.8%。它的发展是一种蓬勃发展态势,新形态、新模式、新平台不断涌现。
新业态折射影视业发展新趋势
而在影视产业,元宇宙、虚拟现实、大数据、物联网等数字技术的应用也打破了时空限制,塑造产业的新特征、新模式、新业态,为影视产业提质增效提供新动能。
在2023年的元宵节,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元宵晚会首次将元宇宙应用于节目制作,把元宵晚会的录制现场——“一号演播厅”进行了1:1的虚实映射,让每一位参与的观众都能以虚拟化身走进数字孪生的央视“一号演播厅”。
近年来,数字技术已被广泛应用于综艺节目、影视剧的拍摄制作。《国家宝藏》《开讲啦》等节目,通过在数字影棚内采用虚拟拍摄技术,让观众拥有沉浸式观看体验。
技术人员介绍的这套制作系统叫帧享数字化制作整体解决方案,是一套通过数字技术帮助影视创作人员实现创意的影视拍摄整体解决方案,与传统拍摄手法相比,具有成本低、拍摄效率高等优点。
除了应用于影视生产,数字化制作也被“线上演出”等文娱新业态应用。在国家大剧院首次采用XR技术制作的线上舞蹈节目《无·境》《晷迹》中,通过数字技术和虚拟引擎等赋予虚拟空间以真实的现场感,将艺术表演以全新的表现方式呈现给观众。
新一代信息技术应用还催生了多种全新影视制作模式,“影视资产平台”通过线下整合全国影视基地的服装道具、线上搭建租借平台,实现影视服装道具资产循环利用。
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向云驹:数字技术是不可阻挡的一个大的技术发展的趋势,充分地运用现有的科技成果和数字化的成果,这点也使我们对未来的技术的进步充满了期待。
规范管理促进新业态有序发展
专家指出,数字视觉技术的本质是知识生产,这种新的知识生产模式凸显文化价值和社会价值。此外,专家也表示,随着数字视觉技术的发展,还要建立相应的管理体系,促进新业态有序发展。
中国艺术研究院电影电视研究所副所长孙承健指出,数字技术及其所生成的数字资产具有再生产能力,在不断重复使用中创造价值,所以,在视觉形象的创造上,需要依托传统文化智慧与美学思想、依托科学,以社会主流价值为基本预设。
专家指出,未来的文化竞争力将在现实和超现实两个维度并行展开。随着数字视觉技术的发展,必将产生大量的数字资产,如何建立科学的数字资产管理体系更是一项艰巨的挑战。
中国艺术研究院电影电视研究所副所长孙承健:管理体系的建立有助于更好地激活数字资产的潜在价值,在很大程度上是能确保数字资产本身能否得以被合法地重复利用、能否产生持续性价值的重要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