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然高烧不退!潜伏期7-15天,已出现连续病例!两地疾控提醒

日期:02-20
新冠肺炎

来源:中国基金报

近日,两地疾控发布消息,报告了鹦鹉热病例,需要警惕。

浙江金华武义:连续报告鹦鹉热病例

浙江金华武义疾控中心发布消息:2023年2月以来,浙江金华武义县连续报告了鹦鹉热病例,经治疗均已痊愈。疫情发生后武义县疾控中心立即开展个案信息询问、流行病学调查、环境标本检测等应急处置工作。

武义县疾控中心作为鹦鹉热日常监测单位,定期开展鹦鹉热嗜衣原体动物宿主感染状况,以及其在外环境中的分布与变化情况,在采集的各类标本中有检测到鹦鹉热嗜衣原体。

深圳疾控:养这类宠物要注意

2月18日,深圳疾控发布提醒:养这类宠物要当心。

突然高烧不退!潜伏期7-15天,已出现连续病例!两地疾控提醒

到底咋回事?

高烧不退,深圳市民查出肺炎

2月初,62岁的深圳市民张爷爷(化名)突然发起了烧,最高烧到了近39℃,并且伴有头晕、乏力、四肢肌肉酸痛等症状。

张爷爷以为是自己感冒了,但他不发冷,也不咳嗽,更没有胸闷气短等症状。到了晚上,他还是觉得不得劲儿,于是,便急匆匆地去了医院。通过CT一看,医生发现他的两只肺都有感染的情况,因而被诊断为:肺炎。

经过一系列排查后发现,原来导致张爷爷生病的“元凶”是:鹦鹉热衣原体。没错,张爷爷得的是鹦鹉热。

鹦鹉热是鹦鹉热衣原体所引起,是人类、鸟类及一些哺乳动物均易感的自然疫源性衣原体病,原是鸟类的特种传染病,可传播于人,主要是由排出衣原体的鸟类及其污染物引起人类感染的,也是典型的动物源性传染病。最初发现本病多见于玩赏鹦鹉者,故命名为鹦鹉热。

该病主要发生在鹦鹉、海鸥、鸭、火鸡等鸟类或禽类,多表现为腹泻或没有症状的隐匿性感染。

经深圳福田疾控的流调员发现——

原来,在1月初时,喜欢遛鸟的张爷爷去了一趟花鸟市场,买回来了一只鹦鹉。在家里,张爷爷每天都细心地给这只鹦鹉喂食和清理粪便,并且没有做任何防护措施。1月底,这只鹦鹉出现腹泻,并最终死亡,张爷爷处理完鸟儿的尸体没多久,就发病了。

根据流行病学史,流调员也对共同暴露者进行了检测,结果均为鹦鹉热阴性。在接受针对性治疗后,张爷爷的病情明显好转,正准备康复出院。

其实,鹦鹉热并不算罕见,此前就出现过多宗案例过往案例。

广东中山接连出现2例鹦鹉热

中山市小榄人民医院曾接诊了两位高烧不退的患者任先生和冯女士,而冯女士的情况则更为危险,被转入ICU监护治疗。医生通过追问病史,发现冯女士发病前曾经在市场购买过活禽,而任先生工作场所的旁边就是一个三鸟市场。最后两人均被诊断为鹦鹉热。

深圳男子高烧10日上呼吸机,最后查出是鹦鹉热

吴先生(化名)是平湖一家工厂的厨师,2019年底,他突然发病、高烧不退、有肺炎表现、发病后呼吸急促,还接触过禽类!11月27日,在深圳市第三人民医院,吴先生被确诊得的是罕见的鹦鹉热衣原体感染,因病情严重吴先生还上了无创呼吸机。

杭州女子频繁发烧,住院4次都治不好,罪魁祸首就是鹦鹉

家住杭州萧山的顾女士,2018年时,突如其来频繁发烧,四次因发热住院。令顾女士十分不解的是,自己身体一向来都没什么大毛病,也不是体弱多病的体质。可她就被发热缠上了身,每次出院后回家没多久又发热。第五次发热时,顾女士又住进了萧山中医院呼吸内科,治疗后各项检查均恢复正常。可回家才不到2天,又开始发热了。

医生们对发热原因进行了反复对比、排查,最后终于将导致顾女士反复发热的“原凶”锁定为她家里养的鹦鹉,而顾女士得的病被诊断为“鹦鹉热”。

她在10天前看人宰杀鸭子,中招了

2021年底,年近50岁的耿大姐平时身体一直很好。奇怪的是,她突然出现全身乏力,最初以为是劳累过度,休息下就能好转,但休息1周后不仅乏力没有改善,反而更严重了。渐渐地,耿大姐连走路都走不了,还出现剧烈干咳,伴有发热,体温最高达39.2℃。耿大姐就诊于当地医院,但治疗几天不见好转,遂转诊到了浙江省人民医院。

耿大姐到达急诊抢救室时胸闷气急明显,吸氧条件下氧饱和度都不高,且炎症指标C反应蛋白高达327.7mg/L……相关的血液检查提示肝脏、肾脏、肌肉均受到损伤,一查肺部CT显示两肺多发弥漫性病变,急诊科医生考虑患者病情危重,病原学不明,忙邀请感染病科医生会诊。

感染病科汪国运副主任医师详细询问病史后认为,患者急性起病,肺部进展迅速,多肺叶病变,氧合低,符合“重症肺炎”。但蹊跷的是,入院后相关常规检查包括流感病毒、呼吸道病毒、肺炎支原体等检测均为阴性,虽经经验性抗感染治疗,辅以高流量吸氧,几天后复查肺部CT示肺部病变却较前明显进展。

通过进一步详细询问病史,终于发现缘由:耿大姐发病前10天左右曾看人家宰杀鸭子,待了一小会……有活禽暴露史,得警惕人畜共患疾病可能。不出所料,肺泡灌洗液宏基因二代测序(mNGS)结果,检测出鹦鹉热衣原体核酸序列,耿大姐最终被诊断为“鹦鹉热”。

“吸猫”也可能患上鹦鹉热?这一点值得注意

2021年底,39岁的张女士突然高烧不退,经过一系列筛查,专家发现,“罪魁祸首”极有可能与猫咪有关。

最开始出现发热、畏寒、寒战等症状时,张女士以为自己就是普通的感冒。可是经过抗感染治疗,她的体温仍维持在40℃左右,不仅咳嗽、吐少量白痰,还觉得胸闷,而且症状逐渐加重。经过胸部CT检查,发现她左肺上叶及右肺下叶有炎症。经过辗转治疗,在将肺泡灌洗液送检宏基因组学二代测序后,导致发热的“真凶”终于找到了——鹦鹉热衣原体。

经过一系列抗感染治疗后,张女士体温恢复正常,咳嗽、胸闷症状也明显好转。医生进一步追问病史,才知道张女士在发热前,没有直接鸟禽类接触史,但曾在宠物店“吸猫”。

为何“吸猫”后会感染鹦鹉热衣原体?猫与鹦鹉之间又有什么故事?

专家解释,鹦鹉热除了广泛寄生于多种鸟类中,哺乳动物如牛、马、猫、啮齿类等也是其较为少见的宿主。

张女士极有可能在“吸猫”时,接触了携带鹦鹉热衣原体的宠物猫或者吸入含有鹦鹉热衣原体的空气颗粒而致病。经过对症治疗,张女士已经痊愈出院。

专家提示,养宠有风险,“吸猫”也需谨慎。

关于鹦鹉热,这些要了解

传染源

鹦鹉热衣原体主要在鹦鹉等宠物鸟身上发现,鸡鸭等家禽偶尔也存在。

最初这种病在鹦鹉爱好者中比较多见,所以叫“鹦鹉热”,并且存在人传人的可能,但可能性较小。

鹦鹉热的病原体

鹦鹉热衣原体感染引起人类的鹦鹉热、鸟类的鸟疫。鹦鹉热衣原体是专性细胞内寄生的微生物,同时含有 DNA和RNA,具有细胞壁和膜;通过二分裂方式增殖和特有的发育周期。革兰染色呈阴性,在多种细胞培养系统中生长发育均佳,对外界抵抗力较强,可于-75℃或冷冻干燥状态下存活,但置于乙醚中30分钟、0.1%甲醛或0.5%的苯酚溶液24小时均可灭活,25%乙醇或40%甲醇均可直接灭活,加热60℃ 10分钟或37℃ 2-3小时可致衣原体丧失感染力。

传播途径

人体一般通过吸入带病禽鸟已风干的排泄物或分泌物等粉尘内的鹦鹉热衣原体而感染,通过鸟类叮咬、鸟爪等传播方式比较少见。

一般情况下,人与人之间不会传播,只有在症状急性期有极小的概率传播。

人群易感性

本病的暴发,多发生于与家禽和鸟类集市的经常接触者,或有关的职业人群,在其生产活动或加工过程中,同时有大批人员受到感染,以至引起较大规模流行。人群普遍易感,感染后不一定产生免疫力。

特征

潜伏期长:潜伏期一般为7-15天,短则3天,最长可达45天。

容易被漏诊、误诊:一般的常规检查很难检测出来。患者常常会因为症状多变、不够独特,医生没有怀疑患者的禽鸟接触史而被漏诊、误诊。

重症“要命”:重症感染可能引起多器官衰竭,甚至死亡。

有可能复发:治愈后有一定几率复发。从临床上复发和患者的再感染表明,本病无持久可靠的免疫力,加上疫苗接种效果仍不理想,故对易感的健康人群尚少有效的防护手段。

临床表现

常见病征包括发烧、头痛、干咳、肌肉疼痛、发冷、红疹,重症患者会引致肺炎。

少数情况会并发为脑炎、心内膜炎、心肌炎、肝炎和败血症等病症。

经过及时正确的治疗,极少出现死亡病例,病死率大约为1%。

预防措施

去正规的宠物店购买宠物鸟,不收养来历不明的宠物鸟。

每天清洗鸟笼、食盘、水碗及沾有禽鸟排泄物或分泌物的物件。

在清理鸟笼或被鸟粪污染的表面之前,先用水或消毒液湿润表面,避免吸入扬起的粉尘。

接触鸟类或粪便后,要用流动的清水和肥皂彻底洗手。

如有多个鸟笼,置放时应注意避免食物、羽毛或排泄物在它们之间传播(例如:不要堆叠鸟笼;邻近的鸟笼应采用侧面密实的箱子或隔板相隔)。

隔离和治疗被感染的禽鸟。

处理带病禽鸟的排泄物或分泌物时需戴上手套及外科口罩。

出现相应的临床症状,应及时去医院就诊。

来源|深圳疾控、武义疾控、央视新闻、南方都市报、深圳大件事、共青团浙江省委·青春浙江

责任编辑:刘鹏林

风腐同查同治 英媒:消息人士透露,巴西总统卢拉计划于3月28日访华
相关阅读: